伐清
字体:16+-

第七节 出口

被邓名击败后李国英并没有在重庆呆多久,很快返回保宁坐镇,驻扎在重庆的清军虽然没有跟着他一起返回,但从重庆撤离也是迟早的事情。吴三桂离开陕西南下云贵后,清廷每年给陕西的拨款只有白银三十万两、粮食三十万石,这根本不够清军进攻四川所需,剩下的都要靠陕西的税收和军屯也解决。

李国英召集的辅兵被邓名俘虏数万,披甲也损失万余,几年来积攒起来的辎重损失无数,这不但使得清军失去了进攻能力,而且让川陕总督的军屯收入锐减。李国英认真计算了一番,认为在三年之内清军无法恢复到原先的实力。在李国英的估算里,邓名会在一年半到两年之内发起进攻,处于劣势的四川清军无法同时坚守重庆并保护嘉陵江航运。既然如此,放弃重庆是必然的事情,而且把主力退回汉中、广元一线后,清军的损耗也会减少,有助于陕西绿营更快地恢复实力。

现在一百满洲八旗都跟着李国英返回了保宁,赵良栋、王明德等人在重庆没有动。之所以没有立刻放弃重庆,就是李国英觉得不好向朝廷交代,上次顺治额外拨给了李国英一批军费,要他尽可能地把邓名拖住,结果不但没有攻入成都,反倒损兵折将连重庆都岌岌可危。前不久李国英刚轻描淡写了一篇奏章,称军中流行疫病,士兵损失很大,而且重庆夏季天气酷热,清军缺粮少饷加上疫病,导致士气不振。川陕总督打算按着这个思路再给朝廷打几次预防针,然后名正言顺地从重庆撤回来,依旧把主力放在汉中,然后亲自坐镇保宁。

今天北京派来了一位传旨的使者,李国英闻讯后心情也有些忐忑,不知道朝廷会有什么反应,不过李国英估计对他就算有惩罚也不会很重,顶多是口头责备几句。相比云贵、湖广、南京等地清军出的大洋相,川陕绿营的表现就算不错了,没有丢失土地,战败并没有导致文武大员被俘(都瞒着朝廷被放回来了),有吴三桂、胡全才和郎廷佐在前,李国英不会被朝廷特别关注。

传旨的使者走入衙门中后,李国英一眼就认出了来人,正是上次带着那些邓名作品返回北京的御前侍卫。

圣旨很简单,其中没有一句责怪,只是要李国英坚守重庆不可轻易言弃。这个要求真让李国英听得是满腹牢骚,不过仍无可奈何地领了旨。

“总督大人请。”宣读完圣旨后,使者立刻表示要与李国英私下说话,让无关的人员离开后,御前侍卫马上对李国英说道:“皇上知道总督大人的难处,现在总督大人面对邓贼的主力,朝廷也很担忧四川这里。因此朝廷已有成议,从明年开始每岁给总督大人拨发白银一百万两,粮食一百万石,今年下半年江南收获后,也会酌情给总督大人拨发一批急需的粮饷,数目现在还说不好,但是白银和粮食都不会少于五十万。”

“皇上隆恩。”李国英这一惊可是非同小可,北京把拨给川陕这里的军费一下子提高到原先的三倍有余,这种重视程度大大出乎李国英的意料。

“朝廷想知道,总督大人还有其他什么需要么?”使者正色问道:“皇上亲自让卑职带话,想知道加发这些粮饷后,总督大人是不是有把握守住重庆。”

“微臣有信心。”李国英立刻答道,为了进军四川他已经把陕西的库存基本榨干了,能加派的赋税也基本都加派干净,要是再征粮拉丁,估计四川还没有打,陕西这里就又要出民变了。但若是北京能够实现诺言,那李国英就可以把军队规模扩大至少五万人以上,有了这些军队后,守住重庆就并非什么不可能的目标了。

“好!”使者接着又问道:“皇上还想知道,给总督大人多少粮饷,可以保证总督大人迅速把邓贼剿灭?”

“迅速剿灭吗?”李国英闻言又是一愣,他知道尽管邓名在四川、湖广闹腾得欢,但北京的注意力始终还是在云贵一带,其次是江南和福建。正是因为对朝廷的战略重心很清楚,刚才李国英知道北京大幅度提高给陕西的拨款时才会那么吃惊,但听使者这话的口气,似乎只要能迅速消灭邓名,北京就愿意提供更多的物资。

“是的,皇上的意思是两年以内,更快当然更好。”使者毫不迟疑地答道。

“为什么朝廷一下子对四川这么关注了?”李国英心中疑惑丛生,四川人烟稀少,北京方面一向认为就算被明军控制也闹不出什么大事;而湖南盛产稻米,若是被明军占领可是后患无穷,贵州既能掩护湖南,还威胁着只剩一口气的永历朝廷,自然是最重要的战场;福建那里有郑成功,一日不消灭郑家军东南赋税重地就受到威胁,当然也极为重要:“四川?值得朝廷花费这么大的力气么?而且钱粮也都不是白来的,多给四川自然其他地方就要少给了。”作为川陕总督,李国英当然希望朝廷给的东西越多越好,但他心里的疑问却无法解释。

“总督大人。”见李国英半响不说话,使者催促了一声。

“两年剿灭邓名,恐怕很难。”李国英虽然想要更多的物资,但最后他还是决定实话实说:“邓贼从南京、湖广掠夺百姓十余万,粮食上百万石,铠甲、军器无数,两年之内他的军用几乎不会发愁。若是想剿灭邓名,需要分兵四路,两主两偏:一路从广元入剑阁从北向南攻打成都;一路走长江,然后沿着岷江从南向北攻打成都。这是两路主路。还有两路偏师,一路在东,走简州,呼应南北两路大军,不让邓名有闪转腾挪的余地;另外一路向西,截断贼人难逃建昌的退路。两主路都需要三万披甲以上,能够正面击破贼人主力,两辅路也需要一万五千披甲以上,足以自保并拖住贼人。如此四路齐发,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御前侍卫掏出纸笔,把李国英所说的详细记录下来:“就是需要披甲九万,对吧?”

“是的。”李国英见到对方居然没有立刻放弃,心中更是奇怪:“四川民生凋敝,所有的军粮都要我们出动民夫从关中转运,四路大军齐出,没有二百万民夫和大量粮船根本做不到。以我之见,还不如先在重庆扩建仓库,储备军粮,且屯且战,逐步收复四川。”

“嗯。”听李国英讲述完四川的道路、各地仓储的情况还有人力的紧缺后,御前侍卫终于意识到北京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

“川西偏僻,终究是小患。”李国英依旧没有想通朝廷为何摆出一副不惜代价也要先灭了邓名的驾驶,他劝说道:“只要巩固重庆,把邓贼限制在川西,等朝廷剿灭湖广、云南、福建各地的反贼后,消灭邓名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每年朝廷拨给川陕一百万两白银和粮食做到这点非常容易,数年后等关中恢复一些、重庆城池已固,可能都不需要这么多。”

“总督大人的话卑职会向皇上禀告的,”使者对李国英的建议不置可否,他也没有这个权利对此作出裁决判断,不过既然使者意识到迅速靠武力镇压邓名不太可能实现,那他就告诉李国英另外一件事:“朝廷打算重新颁下对邓名的赏格,大概是白银五万两,旗人十个前程,汉人抬旗;至于邓名身边的贼人,只要能以邓名人头来见,既往不咎、提督四川。”

这个赏格已经与郑成功和李定国头上的持平,而且只是杀而已,李国英试探性地问道:“若是能生擒邓名,难道还要倍之吗?”

一般情况下生擒比击杀的赏格还要高,但使者闻言犹豫了一下,对李国英说道:“此事朝廷不打算公布天下,总督大人心里有数就好,皇上的意思是邓名只要死的,不要活的。若是邓名身边的贼人把他擒拿来见总督大人,总督大人将其就地处决,将尸体解送朝廷。”

“皇上的意思臣明白了。”李国英点点头,他猜测北京对邓名的态度与他上交的那些图画有关,不过川陕总督也知道什么事情可以问,什么事情不可以问:“微臣遵旨。”

“大概下个月朝廷就会下令,在重庆建立满城。”使者又抛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以前只有一省平定后,会在省城建立满城,从北京派来驻防八旗。但现在四川远远没有平定,而且重庆也不是四川的省城:“等到收复全川后,再移驻成都。”

“知道了,我会立刻开始准备。”李国英不假思索地答应道,既然要建立满城,那保宁的一百旗兵就是现成的驻防八旗,李国英打算明天就派人去重庆,画出一片地修筑供八旗兵居住的舒适房屋,并用坚固的城堡将其围起来。

既然满洲太君要常驻,而且还会有太君的家眷前来,那肯定要提供更丰富的生活用品。这个虽然不是朝廷要求的,但是李国英和其他总督一样,对满洲太君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视,不但满州太君想要的东西一定要有,就是他们没想到的也要预先替他们想到了。这个比满城还要让李国英感到麻烦:“不过一百驻防八旗到也不难,专门分出一支船队,用来给重庆运送瓜果、蔬菜、丝绸好了。”李国英在心里想着。

“上次派来的一百满洲八旗暂驻重庆满城,”使者证实了李国英的猜测,可他后面还有下文:“重庆、也就是四川驻防八旗定编一千!差额年内就会从北京派来。”

“一千驻防八旗……”李国英虽然意识到北京非常重视四川战场,但绝对没有想到居然重视到这个地步,满清入关之初,各省的驻防八旗数量有限,除了南京驻扎有四千外,其他都是上百而已,杭州如此重要也不过五百驻防八旗。重庆驻扎一千就意味着这将是北京、南京以外驻防八旗最多的军事重镇——可它连四川省城都不是。

……

六月,成都。

一万两千明军登上船只,准备启程出发,这次出征邓名动员了八千甲士、两千水手和两千辅兵。征召的八千甲兵在前一段时间得到了集中训练,其中的一千常备军目前都能认得一百左右个常用字。除了这一万两千名士兵外,邓名还带了一百名三堵墙的骑兵,和骑兵一起运上船的还有两百多匹战马,他们将作为邓名直属卫队。

现在正是农忙的时候,邓名也没有大肆宣传这次出征,但来送行的除了成都的文武官员,还有几个商行的老板。

“我走后,都府这里的事就交给你们了。”邓名简短地对刘晋戈、袁象、赵天霸等人说道,此次出征邓名带走了一千名常备军,五个少校中则带走了周开荒、任堂和穆谭。赵天霸和李星汉留守成都,继续对同秀才进行军训,若有清军来攻他们就要肩负起指挥军队的责任。

刚穿越来的时候,邓名曾经腹谤明军离开水路就不会打仗,但现在邓名也一点不比袁宗第他们强,对水路运输极为依赖。若是沿着陆地进军,一个战兵就至少需要两、三个辅兵的支援,帮助他搬运装备和军粮,这还是在有牲口和车辆的情况下,要是缺乏运输工具,辅兵的需要量会更大;可如果沿着水路前进,只要有船只,那十几个水手就能搬运上百个战兵的装备和生活物资,还能把这些战兵也一起带走。

沿着水路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不至于严重干扰成都的生产活动。

向送行的文武进行了最后一番交代后,邓名有看向那几个商行的老板,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成都的盐商。

“诸君放心,此次出征,我一定为都府的盐商打开湖广的商路。”邓名再次对他们保证道。

在和平时期,物产丰富的四川向云贵、陕西出口大量的粮食,但湖广则不同,湖南是稻米出口大省,而江汉平原的粮产量也十分可观,因此对四川的粮食并无需求。不过除了粮食以外,四川还向湖广出口大宗的商品,天下闻名的蜀锦和质量优良的石盐都占有很大的份额。即使是在战争时期,湖广仍然需要四川的盐,比如以前驻扎在大宁的袁宗第,向湖广走私的货物几乎都是食盐,用以交换明军急需的粮食和布匹。

但现在袁宗第对食盐的生产不太重视了,因为明军夺取了湖北大量的土地,现在湖广明军最关注的就是如何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包括袁宗第在内,大部分明军都着重于生活用品的自给自足,食盐只要够明军占领区所用就可以了。因此一年来向湖广的食盐走私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倒大大减少了。

只有邓名不同,他根本没有自给自足的想法,既然很多东西难以靠成都自己生产,人力的吃紧更让邓名无法在各行各业都分配人力。外部的物资除了靠掠夺、讹诈,还可以收购,而如果想收购的话,就必须出口商品进行交换。现在邓名没有能力恢复蜀锦等手工业品的生产,所以他就打起了出口食盐的主意。

最近一段时间来,邓名亲自出面干涉,将解散军队后释放出来的大量人力集中于盐业生产上,这一个月来成都生产出来的食盐足够这里的人吃半年了。

大批刚刚产出来的食盐就大部分都被装上明军的战舰,邓名还特意选择了质量最好的一批,等路过大宁的时候他还打算问问袁宗第,如果袁宗第手里有富裕的食盐,质量也满足要求的话,邓名还打算收购一些。

来送行的盐商也都对邓名此行报以厚望,现在成都盐业产能远远大于本地需求,即使邓名把大量的临时盐工又召集回军队也没用,供应依旧是需求的两倍,如果打不开湖广市场,那盐商的产能就浪费了——现在就已经在浪费。

“旗开得胜!”

“直捣武汉!”

来送行的盐行老板穿着粗布衣服,亲自举着横幅,上面都是些歪歪扭扭的大字,这是他们和手下盐工的亲笔字。

湖广有数百万户,而且还与多个省份连接,只要邓名此行获得成功,迫使张长庚再次签下城下之盟,这些才入行一年的盐行老板知道他们的好日子就到了。成都现在的食盐常量肯定满足不了湖广的需要,那时大概就有必要离开成都,去叙州开发盐业了——自贡的食盐产业早因为战乱而荒废。

“提督!一定要让湖广百姓能够吃上我们的盐啊。”其中一个盐行的老板激动地对邓名说道,卢欢在邓名的鼓动下全力扩大生产,不但以前欠银行的大笔贷款一个子也没还,又欠下了更高额的债务——这一个多月来大批盐工的工资全都是用贷款付的。卢欢衣服上的补丁是打了又打,身为盐行老板,穷得已经快除了盐什么都吃不起了。

“放心,卢老板,不但要让湖广、江西的百姓都吃上你的盐,等将来还要让他们都吃上你的酱油。”不久前邓名当初说服卢欢扩大生产的时候,就给他描绘过升级产业、不但制盐还要制酱油的美好前景。

“出发!兵发重庆。”登上船后,邓名大声下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