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唐
字体:16+-

第三十章 送魂(八)

于曹骆而言,安禄山将要谋反的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

一直以来,安禄山就是最得皇帝陛下信赖的边将,这一点从他一直驻扎范阳,领总数超过二十万的精兵就可看出。

范阳、平卢、河东。这三镇遥相辉映,安禄山的实际控制范围已经从河北道延伸到了河东道。若他真的起兵造反,完全可以把反旗插满半边中原大地。

最为可怕的是,安禄山麾下的将士都是精锐的骑兵,幽州自古以来又是盛产良马之地,若是胡儿铁骑呼啸直下,怕是半月内就可以攻到洛阳。

就凭借中原各州县那些老弱的府兵,完全不足以抗衡安禄山的铁骑,大唐朝廷唯一的机会便是调遣其余边镇的边军前往中原勤王。而若这么做,别处的边镇势必会漏了空缺,那时一直虎视眈眈的大食人、吐蕃人甚至突厥人岂会不趁火打劫?

嘶,一想到这里,曹骆便觉得后颈发寒,打着颤向言旭求证道:“好侄儿,你这话说的可当真?诬陷边镇节度可是抄家灭门的重罪啊!”

像他这样受恩李唐的朝臣,自然不希望中原燃起战火。曹家不似崔家、韦家、裴家,身资和本钱都远远不足。正是因为当今天子的提携,曹家才得以雄奇,也就是说曹家的兴衰与李唐王朝的兴衰是连在一起的。若是安禄山起兵真的夺了李唐的江山,自己这嫡系家族势必会被打压。而裴家、崔家这样的大族则不然,他们的势力实在太过庞大,任何朝代的君主都不得不对他们怀有一分敬畏。

南北朝、前隋、大唐,皇帝换了一拨又一拨,可这些家族不一直屹立不倒吗?

而自己则禁不住这样的折腾,王朝的兴替往往会把才刚刚兴起的曹家碾成粉末。

“伯父,小侄曾受到安禄山那厮的邀请,充任伪官,亲眼看到他秣兵历马,安插心腹。别的小侄不敢说,但如今三镇边军中校尉以上的官员中十有八九都是安禄山那厮的亲信。伯父,这可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言旭见曹骆还有一丝犹疑,连忙相劝,生怕他反悔改了主意。

“嗯,你让我想想。”曹骆脑中飞速的分析着该如何处理。如若将此事奏报上去,朝廷势必会彻查此事,说不准会逼反了安禄山,但若是朝廷一时不足以抵御叛军的侵袭,会不会有一场七王之乱爆发,自己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晁错?

但若是自己隐瞒军情不报,若是后来安禄山真的反了,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将会更大。毕竟知情不报的罪名是诛杀九族啊,哎,这个言旭为什么偏偏找上了自己!

思量再三,曹骆终是叹了口气:“也罢,你今日便随我去面见太子殿下,将此事奏报予他!”

......

......

当今天子李隆基携贵妃在华清宫避暑,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如今在长安城中监国的自然是太子李亨,曹骆怕延误军情便命一心腹快马加鞭赶往骊山向皇帝陛下汇报此事,自己则和言旭一道前往东宫,将此事奏知太子李亨。

最让曹骆心忌的无异于太子模棱两可的态度。这位大唐储君似乎对安禄山将要起兵造反的消息不是很惊讶,只咒骂了几句胡儿罔顾圣恩,便不再追问。

曹骆从来便不是太子的人,当然也不是永王的人。这样的身份前去送信奏报不免有些尴尬,即便自己立了功,太子也不会因此看重自己。若是自己所报有误,说不准他老人家会落井下石。

现在曹骆只希望前往华清池的心腹能早些回来,带回一些皇帝陛下对此事的态度,毕竟最终决定他命运的还是当朝天子。

可曹骆千等万等,偏偏等将不来这个讯息。按理说长安城距离骊山并不算太远,若是快马加鞭,七日便可以走一个来回。

现在已经十日过去了,心腹还没有回来。莫非是出了什么意外?

就当曹骆近乎绝望的时候,门房曹中葛终于跌跌撞撞的跑到自己书房前气喘吁吁的告诉,那心腹回来了。

曹骆心中大喜,都没顾得更换衣服便赤着脚迎了出去。待那心腹连灌下几碗解暑的凉茶,稍稍缓了一口气,曹骆便询问了开来。

曹骆想象中的好事并没有发生,那心腹非但没有见到圣上,还吧自己写的密信交给伴驾的杨国忠!

听到这个消息,曹骆差点呕出了血。要知道,自己在密信中可是写出了安禄山起兵造反的借口--诛杀杨贼。以杨国忠那般市井混混出身的度量,还不欲把自己撕成碎片?

不过,那心腹的解释似乎也说的过去。

他前往华清池后自然不可能直接见到天子,被宦官中使以各种理由拦在华清池外数日,他再也忍不下去便寻到了最有可能见到天子的当朝宰辅。

杨国忠听说有密信奏报给皇帝陛下,当时便起了好奇,立时拍着胸脯保证会将密信交给皇帝陛下。

那心腹得了宰相大人的保证自然觉得万无一失,便兴冲冲的乘着坐骑返回长安给自家大人报信,没曾想曹骆竟然将他痛骂了一顿。

正当曹骆寻思着该如何补救此事时,言旭突然拜访,带来了一个惊天消息。

原来,如今中原各地市坊间都流传着一首民谣谶歌。

‘九添极尊四合飘,烽燃幽燕战火燎。青龙出海西南时,京去两臂东定朝!’

值是时,一场惊天巨变似乎已不可避免。

.................................................................................................

注1: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的汉景帝三年。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於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由于七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逼得景帝王诛杀曾谏言削藩的晁错。后来七王之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