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的事情是由田岫在总揽统筹,杨衡只是负责一些场地人工原料等杂务,所以眼下就由田岫来介绍小洛坊烧制玻璃的前前后后。
“……眼下小洛坊的几位烧火匠人,都是从大内巧器司特调过来的。他们的取料和手法,一是据唐人肖藐《南山含雾录》的记载,‘以石为质,以硝和之,礁而后锻,凡铜、铁、丹铅可使其变;非石不能成,非硝不能行,无铜、铁、丹铅则不为精,三者相合方可称粹’。此为古法,历代典籍史书之中多有记载,《尚书禹贡》时有载,炼合青铜时即有‘缪琳’,《楚辞》中也多见‘陆离’,魏晋南北朝之后各家佛经中所谓‘琉离’、‘玻黎’、‘颇璃’、‘药玉’,名虽各异,又因其色而有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等十种之分,其实尽皆一物。再一种制琉璃的工艺就是烧铸,是中唐时从西域传来胡法,先做器模,再嵌以金石,混杂五灰,入火后金灰相熔自然有形状。这种方法不见于民间,大内匠师也不知其来历,只说是祖辈留下的技艺。不过,《魏书》与《北史》中记载,北魏太武帝时,有大月氏人商人于京城烧铸玻璃,‘乃招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澈,以为神明所作。’以此法所做玻璃器,料色清澈,胎薄透光。只是与应伯所述‘透明’的玻璃相去何止千里。”
商成木呆着脸不吭声。田岫的话里大段大段地引述典籍,左一个“流离”右一个“琉璃”,把他闹得晕头胀脑,连到底是哪些字都分辨不清楚。他觉得,这家伙完全就是在针对他。就是因为她知道他听到文言文就发昏,所以才故意连篇累牍地背诵原文。特别是最后那句“应伯的透明玻璃”,意图就更加明显,完全就是在指着和尚骂秃驴。
他干笑了两声,干脆不去碰田岫的钉子,转头问常秀:“丹铅是什么东西?”
常秀是大文豪,对这些东西熟悉得很,不假思索便说道:“就是朱砂和铅粉。”
“做什么用的?”
“点校书籍时要用。丹笔书写,铅粉涂抹。女子梳妆时也用它们,丹砂可以涂唇,铅粉可以描眉。”常秀说。他是挥洒自如的风流人物,顺口还吟诵了一句诗,“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以此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丹铅向来就是校对文章书籍的必须物事。
商成咧了下嘴。他还以为这是常秀随口作的新句,顺口就想夸赞几句常秀的文采和才思,忽然瞥到田岫,又赶紧把涌到嘴边的奉承话咽回去。算了,他连常秀诵的那十个字具体是怎么写的都不知道,还是不要贻笑大方了。但常秀的解释也不能教他满意。他又去看杨衡。从技术方面来说,杨衡肯定比不过精通杂学的田岫。可他不能去助长田岫的气焰,只好求告杨衡。不管怎么说,作为半调子技术官员的杨衡,说出的话总要比常秀这样的行政官员可靠吧?
杨衡果然比常秀的见识广一些,他说:“丹铅是一种底料;也可以用来铸合青铜。”
这样商成就有点明白了,丹铅就是铅的一种形态或者一种别称。但他对这个答案还是觉得不满意。杨衡说得依旧太简单笼统,他还是无法想象丹铅的模样,更无法把它和其他的他所熟悉的金属材料联系起来。唉,为什么这些家伙就不能把铅这样东西作个科学的分类呢?要是能划分成铅矿石、铅粉和氧化铅或者电解铅,虽然他还是无法理解,至少他可以有个大致的认知。
田岫在旁边补充说道:“铅性幻化万端,随时而化色,使人辨测莫名,故因时远近故,又有名白丹、黄丹、僧色、丹铅。常大人刚才说的女子妆颜所用,是刚刚成粉时的白丹。放一段时间之后,色泽锈黄的称黄丹,泛赤者称丹铅。”
商成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依照田岫的描述,丹铅好象就是氧化铅吧?可他还不能确定。他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确认,只好囫囵点着头。
他问田岫:“那你们现在遇见的困难是什么?”
“我们把所有的办法都想尽了,无论如何都烧制不出应伯您说的那种无色透明的玻璃。”田岫呆着脸口气平淡地说道。
商成立刻闭上嘴。倒霉,他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呢?这不是自己把脑袋送进狮子嘴里吗?他端着茶盏假装喝水,一边遮掩自己的尴尬,一边拧了眉头作出一副思考的模样。
杨衡看出他的难堪,连忙插话说道:“应伯,我们依照您当初指教的办法,取的是小洛河里的细沙,先用清水反复淘洗,再用磁石反复磨砺,最后还专门差人选其精白不驳者进窑一一就是您说的那种石英石。可是这些石精……哦,是石英石一一这些石英石完全烧不化。后来我们又把这些石英石按照掺杂进其他的底料里,送进火窑烧制。至前天晌后申时为止,前后一共试了一百八十余窑的料,能出窑者不过两成。烧出来的也全部都是琉璃,赤红青蓝各色不一而足……各种颜色的都有,可是这些琉璃连做琉璃器都不够,料薄质脆,乍冷乍热或者经风淋雨,手轻轻一捏,有的就碎了。”说到这里他就停下了话,神情恭敬地在座椅里坐得端端正正,一付恭听上官叮咛教诲的模样。至于什么透明的玻璃,他压根就不去提及。
商成仰起脸想了半天,说:“这是火窑里的温度不够,所以石英才烧不化。你们没添加纯碱?”
田岫愣怔了一下,狐疑地问道:“您说什么?”
“纯碱。”商成说。但他不知道该如何给田岫解释这种工业原料,只好从书案上扯了页纸写给她看。
田岫拿着纸上下端详了一下。她不认识这个“碱”字,根据字的偏旁和形状也无法推断这个字的源来去由,更不要说字义和读音。她猜测这或许是个“鹹”字,是商成随手书写的变体一一看不出来这个家伙居然写得一笔好字……心头胡思乱想着,她问道:“这纯碱有什么用处?”
“石英石和纯碱掺杂在一起,能够降低石英少的熔点。就是能用比较低的温度把石英石烧化。”
一听他这样说,田岫和杨衡顿时面露喜色。他们就是因为烧不化那个莫名其妙的见鬼石英石,所以才迟迟烧制不出玻璃。如今既然有了“纯碱”,那玻璃不就指日可待了?
田岫马上问道:“这纯碱是个什么模样的石头?”她看见“碱”字有个石字作偏旁,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石头,而纯碱多半就和石英石一样,是商成为了更好地辨认而特意给这种石头另起个新的名字。
“这不是石头……”
“那何处能有纯碱?”
这个问题可把商成给难住了。他提笔写字提刀砍人都很熟练,但是纯碱就说不清楚了。他搜肠刮肚地想着纯碱的来历,断断续续地说道:“纯碱嘛,顾名思义,就是纯粹的碱……哦,精粹的,一一也不是,应该是单纯的……嗯,就是很纯的碱。这个这个,应该是把天然碱加热还是提纯什么的,然后再结晶怎么怎么的,最后就是纯碱了。”
常秀和杨衡已经传阅过商成写的那两个字,也都摸不清“碱”字的由来,看商成说话时拧眉蹙首的模样,估计他也不可能清楚这纯碱和天然碱到底什么是个什么物事。他们也不敢随便插话,生怕打断商成的思路。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商成,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惟怕一不小心惊扰到他。天可怜见,让工部上下小洛坊内外揪心好长时间的玻璃,总算就要拨开云雾见青天了!老天爷开眼,丢下个纯碱,这一下,大家就快有扬眉吐气的那一天了!
田岫也皱起眉头,陪着商成一起思索。她罔自被人称为杂学大家,可商成说的什么天然碱什么提纯,居然完全不得要领。她思量半天,忽然站起来,走到桌案边,随便划拉了一张纸写了个“鹹”字,急切地问道:“这个字,是不是就是你所说的‘碱’字?”
商成眼睛盯着那个笔画复杂的楷体字,脑子里还在翻来覆去地想着纯碱的制法,随口说道:“这是什么字?一一哦,好象就是这个字。”
田岫哭笑不得。自己写的是变体字,居然不知晓字的出处来历,这教人如何评介才是好?这就与他提出太白山是火山什么的一样,言辞可使人耳目一新,却全然说不通畅,教人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说他学问渊深吧,连个“鹹”字也不认识。说他不学无术是人云亦云吧,偏偏又能提出什么玻璃什么石英石外带纯碱,还口口声声说什么纯碱能使石英石更容易烧融,教人无从反驳。就是这样一个学止半途的家伙,不仅做到上柱国封了县伯,居然被定一先生引为知己?
现在,既然知晓了“碱”字的来历,田岫就不再刨根问底了。《说文》和《书》里都有介绍,草木灰里也有鹹,按商成的叙述,把草木灰加水煮沸之后,再有个什么“提纯结晶”的过程,就能得到“纯碱”。她看过一本南朝齐人做著的道家炼丹古籍,书中就有记录,“取石精为用,以五灰作引,遂得玻璃。”以前总是不明白石精和五灰具体所指,现在明白了,石精即是石英石,五灰就是草木灰,石精混杂纯碱,就能烧出玻璃!不过还有一个问题,火窑里的火头还是不够旺。
几位在作坊里帮忙的老匠人都说过,无论是专供大内的上等木炭,还是拉来的石煤,烧起来火头都够旺。她不知道,这添加了纯碱之后,窑里的火究竟能不能使石英石融化。即便有前人的记述,她依然没有把握能把玻璃烧制出来。
商成点着头说:“窑里的温度确实是个问题。温度不够,加再多的纯碱大概也成不了事。不过木炭和煤炭不行,那就用焦炭。”他使劲地在脑海的角落里寻找相关的记忆。“木炭的燃烧温度好象能达到一千度;煤炭,就是咱们通常说的石炭能达到一千二百度;焦炭可以达到一千五百度还是一千六百度……玻璃的熔点好象就是这个温度吧?这还是在没加纯碱的情况下。”
田岫和常秀还有杨衡面面相觑。木炭能到一千度?石炭是一千二百度?这个“度”字是什么意思?是一种量度么?既然是量度,总要有个长短高低的比较吧?还有这一千度和一千二百度又是如何衡量出来的?
这个问题就简单了,至少比如何烧制玻璃简单。商成乐呵呵地指着手里的茶盏说:“温度的衡量很容易。大家手里的茶汤结冰时,就是零度;而它烧到滚开时,就是一百度。比它的温度更高。”他举起盏,“象我手里这杯茶汤,手摸着有点烫,又能够忍受,估计温度就在四五十度。”
田岫拧着眉头思索半天,还是觉得有点不能接受,正想接着话题问下去,常秀先一步插话说道:“这焦炭,又如何得到?”他毕竟不是技术官员,也不关心杂学,一门心思只想着赶紧把玻璃烧制出来。至于什么茶汤什么温度,管它是什么呢?他只要玻璃!
“找块地,刨个大坑,就象煤炉那样在中间设个隔离层,上面放炼焦用的煤炭,下面烧石炭。或者直接在地面起圆形拱顶的长甬道,还是分两层,上面炼焦下面加热。”商成随说随在纸上画图,三笔两笔地就画出了草图。这土法炼焦的办法他当初在乡下见过几回,虽然不知道具体怎么做,但外观是随手就能画的。末了叮嘱常秀说,“炼焦的时间可不短,至少也要六七天,还有几道工序,关键是最后一道推焦还是什么。总之,还得靠你们摸索。不过这焦炭的燃烧效率肯定比石炭高,木炭更是没法比较。”
常秀哪里还管他说什么,直接就把纸扯了交给杨衡,盯着杨衡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叮嘱:“小心收好,回头找人专门盯着!不管是要人要钱还是要物,直接找我!”
杨衡使劲地点着头,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贴身收好。
商成突然又加了一句:“可以把丹铅也试着加进去!铅玻璃比玻璃更好,更透明!”他隐约记得铅玻璃好象又叫水晶玻璃,硬度比普通玻璃更高,透光性也更好,既然小洛坊有丹铅,何不尝试一下?
常秀胡乱点头答应着。他根本没听清商成在说什么,又问道:“子达,你看白酒有了眉目,玻璃也有了指望,这推广新农具和新作法,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