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燕太子丹
字体:16+-

第一百四十三章 议和

“啊?大王不可!”栗腹一听吓了一跳,知道姬贤又要胡来,急忙劝道:“大王若是将剧辛革职,军队无人指挥,必被姬丹击破。大王不如责令其主动出击,将潞城夺回来!”

栗腹毕竟是老臣,德高望重,又是当朝太师。大殿中文武大臣不少,甚至剧辛的族弟剧要也在场,虽然大家都知道姬贤的命令不妥,但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去触逆鳞,连剧要也不敢,只有栗腹才敢出来匡正过失。对于姬贤这个王朝,栗腹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忠臣。

姬贤听了渐渐冷静下来,对栗腹说道:“对于此人,孤已经不指望了。不如劳烦太师,前往督战,如何?”

栗腹不慌不忙,推辞道:“唔,老臣年事已高,不再适合统领大军。督战之事,还请大王另选贤才。”

姬贤思索片刻,说道:“如此,孤便亲自前去督战!”说到这里,姬贤像是找到了一条妙计,用坚决的口气说道:“对,孤要亲征!孤就不信,即使亲征也打不败姬丹!”

年轻人都好强,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放在国家大事上,那就是刚愎自用了。姬贤比姬丹只小一岁,从小到大,一直是姬丹压他一头。以前输给姬丹也就罢了,如今姬贤坐上大位,还要被姬丹处处占先,姬贤怎能咽得下这口气?

“如果大王亲征,必能取胜。”栗腹深知姬贤的心理,只好先顺着他的气说。下面栗腹话锋一转,说道:“不过老臣斗胆还是反对大王亲征。听说齐国与赵国得知我大燕内战,准备起兵攻打。如果大王亲征,万一齐、赵两国来犯,如何抵挡?”

其实栗腹并没有听到什么消息,只是国中乱成这样,作为一名经验老到的大臣,一直在担心此事。现在拿出来,只是觉得这样可以说服姬贤而已。

“啊?”姬贤一听,更是惊慌,问道:“若是齐、赵两国来犯,那大燕岂不是危在旦夕?这可如何是好?”

“所以,老臣的意思是议和!”

姬贤心中挣扎半晌,问道:“如何个议和法?”

栗腹想了想,说道:“可以封姬丹为辽王,割让右北平、辽东、辽西三郡给他,兄弟俩从此罢兵,相安无事!”

“那渔阳郡…”

“渔阳郡不能给他。”栗腹坚决地说道:“若是连渔阳郡都给了姬丹,蓟城随时受到威胁,大王便永无宁日矣!”

姬贤神色黯淡,说道:“如此,姬丹岂肯答应?”

“可以以释放太子府收押的人作为条件,逼姬丹撤军!”栗腹答道。

“嗯!那就快派人前去。”

商量再三,姬贤决定派李公公前去。李公公一直是宫中太监总管,又是月姬娘娘心腹,足以担当此任。

军情紧急,一旦决定下来,李公公一行人当天便出了蓟城,乘快马往潞城方向进发。

走出五十里,渐渐到了日暮时分。李公公正想找个地方休息一晚,突然听到前方号角齐鸣,鼓声震天。李公公吃了一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急忙骑马上了一个山坡。

凭高眺望,只见前方旌旗招展,一队军马向这边行来。而后面则是烟尘滚滚,遮满了半边天,仿佛有千军万马跟在后面。

“这,这是怎么回事?”李公公吃惊不小,对身边另一名随行的太监张公公问道。李公公年纪不小了,怕自己看花了眼,而张公公正当年轻,所以李公公问他。

张公公张大眼睛,看了半天,说道:“李公公,一定是废太子率领大军前来进攻蓟城了。”

“啊?你看有多少兵马?”

“看不清楚!”张公公咽了口并不存在的口水,说道:“看这架势,至少要有十万之数!不然,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尘雾!”

张公公不是统兵的将领,自然看不清这前面到底来了多少兵马,这十万之数不过他随口说说,来形容极多的意思。不过这随便说说,听在李公公耳中却成了大事。

“十万?!”李公公惊呼一声,对张公公说道:“张公公,事情紧急,我得回去报告大王,速速紧闭城门,严加防守!否则,如此大军前来,若是蓟城没有防备,怕是无法抵挡。”

接着,李公公从怀中取出文书,对张公公说道:“这文书就交予张公公你了。你代大王将文书送到,便可返回。”

“啊!这…”张公公为难地看着李公公。

“张公公放心,只是去递个文书而已,不会有事的!”说着,李公公拨转马头,带了两名随身侍卫,往蓟城方向疾驰而去。

张公公叹了口气,犹豫再三,还是带着数名侍卫,继续朝东迎了上去。不久,张公公遇到了大军前锋。

来到大军跟前,马上有军士上来,将张公公等人制住,带到后面的姬丹面前。到了这里,张公公才发现背后有无数的百姓,有的在焚烧路边的杂草,有的拖着树枝,随大军前进。

张公公顿时明白刚才看到的遮天尘雾不过是姬丹的计谋,虚张声势而已。姬丹真正的兵马并不多,看上去不超过一万五千。

心里明白过来,张公公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更加担心自己的处境。识破姬丹计谋,姬丹岂能容他生还?战战兢兢中,张公公递上姬贤的文书。

“议和?”姬丹看了看,心中想道:“而且要我撤出渔阳?哼,做你的美梦!”

心中想着,姬丹却没有说出来,只是将文书交给他身边的荀达,然后对张公公问道:“张公公,城中情况如何?姬贤有什么安排?”

“回太子,奴才只是个小太监,不懂国家大事。不过刚才路上,奴才听李公公说,大…剧相国作战失利,二王子非常生气。本来要栗太师带兵出战,太师却以年高为由推辞了。后来又说要亲征,太师不许,没有亲征,所以才派李公公和小人前来送文书。”张公公怕姬丹对自己不利,所以也没有隐瞒,以实相告。

“哦?我怎么没见到李公公?”姬丹问道。

张公公回道:“方才半路上李公公见到太子的大军处尘雾弥漫,以为是太子领了十万大军杀到,已经回蓟城报信去了。”

姬丹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冷哼一声,说道:“哦?算他逃得快,不然…”

说到这里,姬丹脸上明显布满了杀机。张公公看着眼里,心中打了一个激灵,急忙把头低了下去。

“太子,”荀达看完文书,说道:“我军进展迅速,今晨又收到祁康的军报,已经占领骊成,挺进雍奴城。这叫我们退出渔阳郡,岂不是太吃亏了吗?”

姬丹冷哼一声,说道:“我行兵讨罪,大业未成,岂能半途而废?凡事以国家社稷为重,岂能因为一些人的性命而失去良机?”

文书中说姬贤愿意将太子府、还有姬丹的亲舅舅吴虞府上被关押起来的人做筹码,与姬丹议和,荀达怕姬丹念及亲情,故有此一说。谁知姬丹对这些人并没有什么感情,而且如今的姬丹经过了战事的磨练,早已对杀伐之事习以为常,哪里还会去顾及这些人的性命?

荀达一直觉得姬丹有些妇人之仁,如今听到姬丹如此说,感到特别的高兴,心中想道: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主!大器成矣!作为万民之主、一国之君,心中装的应该一国之安危,万民之所望,而不是一小群人的生死。

由于两个时代思想观念的不同,姬丹有时难免显得过于仁慈。不过今天的表现,荀达对姬丹算是彻底放心了。有了政治家的胸襟,加上姬丹天智不俗,可以想见,姬丹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业。荀达跟随姬丹,也必定水涨船高,到时候高官厚禄、入阁拜相都不是问题。

姬丹话一说完,突然想起一事,问道:“张公公,我府上有一人名叫鞠武,你可知其下落?”

“回太子,”张公公正自惊惧,见姬丹又突然发问,急忙答道:“小人在宫中见过此人,被二王子软禁在偏宫之中。不过听说二王子对他恭敬有加,不像对待太子府上其他人一样关在大牢里。”

“哦!”姬丹重重松了口气,说道:“张公公,你服侍姬贤,又来替他送文书,本来我要杀你祭旗。不过看你态度还算恭顺,回答也令我满意,我就不杀你。你先留在军中,等我打下蓟城,再送你回老家。”

“谢太子不杀之恩!”张公公大喜道。

蓟城四门紧闭,城内气氛紧张之极。守城的将士已经就位,就等大战开始。此时,蓟城太守孙密肩负着重任,不敢怠慢,正在巡城。

孙密本来不是什么将才,只是因为他是月姬的族弟,才被破格提拔为太守。不过如果月姬看到他的认真劲,一定会觉得欣慰,没有白白提拔此人。

孙密刚刚巡视到南门城墙上,突然有军士大喊:“孙将军,快看,敌兵到了!”孙密大惊,急忙抬头看去,只见城外尘土飞扬。虽然看不大清楚,但是南面有另一支大军迅速的朝这边推进。

“快,紧闭城门,弓箭手准备!”眼看大军越来越近,孙密急忙吩咐道。

不久,城外大军来到南门城墙下,孙密大喝一声“放”,城墙上箭矢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城外军士似乎毫无准备,顿时陷入一片哀嚎之中。

“快退,快退!”

一名将领大声叫着,命令大军后退。大军终于退到了弓箭射程之外,但城下却已经留下了一大批尸体。

“哈哈哈!”见此,城上的孙密对左右大笑道:“人言废太子用兵如神,无人可敌,我看也不过如此,啊?”

孙密左右的人马上上来,谄媚地说道:“孙将军神威无比,以一敌百,便是孙武前来,也是受死的命,何况是那废太子?”

此时城下军中出来一名将领,大声喊道:“我乃是相国帐下大将司马先。相国听说废太子前来攻打蓟城,特命我领兵一万,前来支援。你们为何不分敌我,见面就放箭?请快打开城门,放我们进去!”

这下城墙上的人都傻眼了。一名军士眼力不错,叫道:“孙太守,此人确实是司马先,我认得他。”

孙密脸一红,喝道:“我怎么知道他有没有变节投敌?不许开门!”

既然孙密说不开城门,这里的将士也没办法。司马先在城外久久不见开城,又上前叫了几次,都没有人应答,只好静静地等待。

早有人将此事报告了太师栗腹,过了一会,有人持太师旌节,前来传令:“太师有命,开门放司马将军进城!”

栗腹与剧辛向来沆瀣一气,自然知道谁是剧辛的亲信。上次姬丹回蓟城为燕王喜贺寿,司马先便是受了栗腹之命参与刺杀姬丹。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无论如何,司马先也不可能投奔姬丹。

见到是栗腹派人前来,孙密也不得不遵从命令。不久,孙密打开城门,放司马先进城。

在城外等的时间长了,现在突然城门大开,司马先反而不敢贸然进城了。过了良久,城中出来一骑,来到军前,向司马先行了个礼,说道:“司马将军,小人是太师家将,曾在太师府上见过将军,特奉命请将军进城。”

司马先对此人虽说不出名字,但是面熟,在栗腹府中确实见过。司马先行了个礼,问道:“刚才是何人在城上放箭?”

“是太守刘密下的命令。”来人答道。

“哦,原来是这个草包!”司马先骂了一声,但也无可奈何,说道:“好吧,我们进城再说。”说着,司马先手一挥,喝一声“进城”,便领着众人进城去了。

对于刘密,司马先也没有办法。刚才射杀了上百名自己的弟兄,若不是退得快,差点连司马先自己的命也搭上了。但是人家毕竟是王太后的族弟,司马先一个小小裨将,又能把他怎么样?这仇只能先记下,等日后有机会,再为冤死的弟兄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