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大盗
字体:16+-

第四百八十章 邀请 小镜湖

一口东坡肉,甜糯中带着酒香,真是无比的美味。这烧肉的火候,恐怕得三个小时小火慢炖,真是美食需要耐心啊。

问了苏轼这东坡肉的做法,出乎姬庆的意料,竟然非常的简单。在姬庆看来,这就是家常红烧肉的做法么。

之所以这么好吃,除了这是东坡居士亲手炮制外,更重要的是材料的天然。单拿这猪肉来说,乃是正宗本地土养的黑猪,完全不是激素催出来的那种。可谓是,美味来自天然。

听到姬庆一行人对东坡肉的赞叹,苏轼也是笑开了怀,分外的高兴。自己饱食一顿大肉,与来客同品美味,还获得了认同,这个感觉绝对是不一样的。对于苏轼来说,可能比赞美他的几首诗词还让他高兴。要知道,苏轼历史上除了是一位大文豪外,他也是位美食家。

这时候,苏轼的家丁回来了,带回了各色小菜,包子、馒头、炊饼。姬庆他们是突然来访的,加之时间不够,苏轼只能抱歉下用此物招待了。

姬庆哪里会在意这些,还得说两句劳烦学士的话,要怪就怪他们来的太突然,冒昧了。然后,姬庆的目光,就落到了馒头上。

话说,这个时代馒头包子还没有分野。馒头,其实就是后世的包子,就是有馅料的那种。

苏轼家丁买回来的馒头,就有好多种,有糖肉馒头、假肉馒头、羊肉馒头、笋肉馒头、笋丝馒头、鱼肉馒头、蟹黄馒头、蟹肉馒头、糖馅馒头、辣馅馒头等等。足以看得出来,这家丁还挺用心的。

姬庆尝了一口辣馅馒头,的确很辣,但不是辣椒的辣,而是一种辛辣。这个时代里辣椒还没有传进来,辣味都停留在辛辣阶段。不过,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这辛辣也是难得的下饭口味了。

至于蟹黄馒头,分量十足,此时已经有后世蟹黄包的模样了。只不过,这个头大了很多,是要全都吃下去了。后世的只喝汤,太浪费了。

至于包子,其实还是馒头,只不过更加精致而已,更接近后世的那种包子,上面还有着美丽的花纹,天然的着色。

炊饼,反而是后世的馒头,无馅的那种,只不过是大饼的形状,中间开了十字花。就像后世蒸馒头一样,开的那个口子,俗称开花馒头。

说道炊饼,想起了武大郎,姬庆觉得武大郎之所以卖炊饼而不是包子,实则炊饼更廉价,需求更广。相对来说,馒头,尤其是肉馒头,就贵了许多,普通百姓,尤其是那种小县城中人,恐怕不是谁都吃得起的。

有肉自然要有酒,推杯换盏之间,苏轼尽显文人的情怀,现场吟诗念词,借景抒情,表达与来客共宴这一乐事。

对此,大家都佩服不已。但是想要像苏大学士那样来一首,那是很难的。这种临场发挥,可比预定题目再作诗词可难得太多了。即使拿已知诗词凑数,那也是不成的。人家追问,那就贻笑大方了。

不过,姬庆倒是聪明,赞起了苏轼过去写的好词来,都是后人对于苏轼词上的精彩评论,看看苏轼如何反应。

姬庆只是开个头,家里文学上的功底,还是姬庆的妈妈最强。最后,只有她能够与苏轼说到一块,谈诗论文,仿佛一场诗会一样。至于其他人,就是观众了,姬庆身为儿子,姬庆的爸爸身为丈夫,自然要按时给捧场。

一场饮宴,这就过去了。因为苏轼下午还有公务,众人也不便打扰,就准备告辞了。

不过临走之时,姬庆代表周家庄对苏轼做出了邀请,北方燕云十六州已经收回了一部分,正需要苏大学士这样的人才,希望苏轼去北方忙着忙乎一下。

当然,姬庆不能说请苏轼去为官,那样的话,味道可就变了。帮忙二字,却是最为合适的。

苏轼惊讶之中,仔细询问,这才知道原来姬庆一行人的几人,竟然是不久前闻名天下的周家庄的人。

想到这里,苏轼赶紧询问周家庄的情况。虽然大辽西京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已经光复了,但是对于周家庄和北方的详细情况,苏轼可不了解。此时一见姬庆他们来自周家庄,苏轼自然不会放过。

看着苏轼,姬庆想到,无论苏轼是新党、旧党与否,单是身为华夏儿女,对于北方收回燕云十六州之事,就没有不关注的,就没有不热血沸腾的。相对于武将,文人也是不差,甚至更加的激情。苏轼的样子,完全可以证明一切,满脸的红润和激动的神情,不亚于打了鸡血。

姬庆连忙介绍了一下北方的形式,杀敌的情况,其实说得与对乔峰、段誉等人说的内容差不多。

当然,又多了一些内容。就是最近几天,周家庄再次与大辽对战的情况。自然,结果是一面倒,契丹人除了能够为周家庄提供马匹外,别无他用。

然后,姬庆口中就念叨起了北方缺少管理百姓的人才,苏大学士如果去了,定能处理好各方面事务,让百姓重感华夏的荣光。

苏轼此时虽然是杭州太守,但是比不久前东京的高官可要差太多了,此时,说来他是下放的,已经不入旧党的核心了。

虽然,对于此事他并不后悔,他也算是说出了自己的良心话,但是,内心中,未必没有一丝凄凉,一份感慨,一缕失落,一抹失望。

苏轼的年龄已经不小了,他还能为官几任呢?!对于姬庆的邀请,他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不过,一时之间,他无法决定下来。

姬庆自然知道此事是不能急的,所以留下了一个镯子,告知苏轼如果决定了,那么直接按动镯子上的按钮就可以了,然后,就会有人过来接送苏轼一家。路上的安排,都会由周家庄解决,让他放心。

就这样,在苏轼半信半疑中,姬庆一行人起身告辞,离去。

苏轼自然不会知道哲宗很快就要重启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政策,苏轼和他弟弟也要倒大霉,继续被贬。不过,以苏轼多年为官的经验,恐怕他也能知道朝中即将有大变。

姬庆估计,苏轼辞官北上的可能性极大,到了晚年了,能够在收回的燕云十六州尽一份力量,这个诱惑,可是谁也抵挡不住的。

姬庆也希望这个老头能够再辉煌一下,趁此机会,养养身体,多活几年。这么个大才,虽然不是完人,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苏轼家饮宴,让姬庆一行人都在回味着,包括乔峰、阿朱、姬庆的父母、爷爷,乃至姬庆,都非常的感慨,能够与天下闻名的大学士饮宴、畅谈,这种经历,足以终身难忘,这份记忆,珍贵无比。

之后,一行人离开杭州,赶往信阳。对于乔峰来说,就是姬庆通过周家庄的情报网络,查到了阿朱可能的出生地。乔峰也没有质疑,反而与阿朱感谢了姬庆一番。

虽然那马夫人已经死掉了,不会再有误杀阿朱一事,但姬庆也怕有什么意外发生,于是就决定陪他们走一趟。

信阳路途比之苏州到杭州远不少,但是比之从苏州到嵩山可近的多了,不久后一行人就来到了信阳附近。

但是没有进城,而是拐向了信阳西北的小镜湖。

说起来,段正淳的情人都没有什么太好的下场,不说剧情中她们最后陆续被慕容复杀掉,单是他们的前半生,就颇为的挫折。

马夫人不用说了,最为的凄惨,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

秦红棉、甘宝宝,也好不了多少,一个不让女儿知道一切,以仇恨之,一个嫁给他人,女儿却不是那人的,可想而知她的心情了。

阮星竹同样如此,她的家族是个家教很严的传统家族,这使得她不得不将与段正淳的两个女儿送给别人抚养,只各自给了一个段字刺青和一个刻有镶有自己名字的诗句的锁片做为记认。

阿朱、阿紫两姐妹身上的金锁片铸着两句话:‘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湖边竹,盈盈绿,报来安,多喜乐。’嵌着‘星竹’二字。

她自己也无法在家族中生活下去,独自搬到常人难到的信阳西北小镜湖方竹林居住。

阮星竹的武功不知如何,但是水性过人。此外,她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柔。

阮星竹在段正淳的情妇们中间,是最缺少主见心地柔软之人。她没有甘宝宝的聪明知进退,也没有秦红棉怨毒于心的尖锐,更没有王夫人的骄傲、霸道,没有马夫人的变态疯狂扭曲的爱。

阮星竹没有特色,但她却最女性化,所以段正淳来中原访查少林寺玄悲大师等人惨死真相之际,公私兼顾,三言二语就将她摆平,两人重温鸳梦,双宿双飞,一段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平凡一点的女人最能得到人间真正的快乐,最能尽情享受上天的恩赐,平凡的女人有福气。

愈是平凡的父母,愈能生出特异的子女。阮星竹的两个女儿,阿朱和阿紫,都别有一种奇气,此是另一种人生辩证法。

阮星竹胸无城府,随波逐流。秦红棉来了之后,两人竟化敌为友,叽里咕噜大说起风月之事来。柔能克刚,阮星竹愈是没有主见,愈能在被动中占主动,愈能对生活易于把握。

可惜,这个女人剧情中也死在了变态慕容复的刀下。而慕容复的目的,仅仅是想成为另一人的干儿子。

这理由,实在让人唏嘘啊,那慕容复,着实的疯狂。

好在,现在一切已经改变。

距离小镜湖还远,但是姬庆已经感知那里有好几个人了。姬庆眼睛一亮,难道是那段正淳来了?!

姬庆猜对了,一行人走进小镜湖的时候,正看到了几人。

其中一位中年人,气势颇为的不凡,年纪不小,但是风流倜傥,一表人材。他身边跟着一位书生,一位渔夫,一人手拿一对板斧,一人手拿一根铜棍,四人位列中年人的周围,似乎在拱卫一样。如幌子一样,点名了那中年人的身份,大理王爷段正淳。

边上还有两个女子,一个十五六岁,一身紫衫,但是此刻双目紧闭,一身带水,似乎死去了。

另外一位女子,一身淡绿色的贴身水靠,纤腰一束,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晶光粲烂,闪烁如星。流波转盼,灵活之极,似乎单是一只眼睛便能说话一般,容颜秀丽,嘴角边似笑非笑,约莫三十五六岁年纪。

ps,昨日‘访东坡’那章,应是第四百七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