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字体:16+-

293 陈国相襄军第一(中)

军事会议的内容是有关扬州方面。

近日来,根据荀谌发给荀贞的檄报,他在九江干得不错,军政并举,辟除当地名士,收揽羽翼,奠实根基,可称有声有色。内部大致已经稳住,外部环境方面,刘晔、蒋干两人也已经分别到了阜陵、吴郡,正在各自办说阜陵相挂印自辞以及与吴郡盛宪结盟之事。

刘晔、蒋干两人能否成功现下尚未出结果,但按刘晔的口才和他给荀贞提出此议时的自信来看,说阜陵相自辞之事应是可以做成,而与盛宪结盟的事情应比说阜陵相挂印好办,也即是说,此两件事,荀贞有八分的把握俱能办成。此两事一成,首先,九江、阜陵连为一体,既充实了九江的经济、民口实力,又使九江在军事上有了辗转腾挪的余地,便可使九江本身稍有争雄扬州的资本了,其次,外有吴郡为盟,便不说军事,至少在政治上不致陷入孤立了。

接下来就是招揽郑宝。

招揽郑宝会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招揽成功,那么有了郑宝这个强大的地头蛇为爪牙,荀谌至此就算是在九江彻底站稳了脚,可以与扬州刺史陈温正式争权,并进一步伺机图谋庐江、丹阳了。

一种是没能招揽成功,那么为了打开南下庐江、北图丹阳的入口,或者说为了在图谋庐江、丹阳时不会后顾有忧,就必须得要改招为剿,兵进巢湖,攻灭郑宝。

无论这两种可能会是哪个,一个不变的东西是:都得用兵。

而如要用兵,只凭荀谌带到九江的五千余步骑,明显是不够用的,即使加上通过裁撤、重新募勇等步骤他现今已将近再建完成的两千余九江郡兵,也不行。

先说第一种可能,如是招揽郑宝成功,郑宝目前有部曲万余,看似不少,可新投之军,又是贼众,却是不能完全信用,这万余巢湖贼顶多充个声势,打个顺风仗,真正冲锋陷阵的还得是荀贞的老

部曲,——至於那两千余的九江郡兵,未经一定的操练,只能用之防御。

陈温在州治历阳现拥兵不下万人,他与丹阳太守周昕的交情不错,荀谌倘使与他争九江、阜陵的权不谐,走到开战这一步,周昕肯定不会坐视不理,——尽管通过曹操、袁绍,周昕早前与荀贞的关系还算“睦邻”,并给荀贞提供过兵源上的帮助,可那是在荀贞没有图谋扬州的前提下,荀贞一旦露出兼并扬州的图谋,牵涉到自身的利益,周昕定然是会与他反目的。

陈温身为扬州刺史,手握朝廷王命,庐江太守陆康忠於汉室,必也会相助於他。远一点的,和九江、阜陵不接壤的会稽、豫章等郡就不必说了,只丹阳、庐江两郡之助,加上陈温自有的上万州兵,刘邓等部只有区区五千余步骑,而且还是在不熟悉的地域作战,必败无疑。

再说第二种情况,如是招揽郑宝未能成功,进兵剿之的话,巢湖是水域,刘邓等是步军,荀谌手下没有舟师,这场仗一定不好打,没准儿会旷日持久,而在阜陵相挂印自辞的背景和荀贞年初攻逐陶谦的“前科”下,陈温定会不可避免地对荀谌产生猜忌,没准儿就会趁此机会出兵,干脆与荀谌争夺阜陵,万一出现这种情况,九江亦需要徐州的大力援助。

徐州援九江,有两条路,一条是经下邳郡的东城,一条是经广陵郡的堂邑。东城离九江的腹地近,堂邑离州治历阳近,这两条路各有其优。此前,在与戏志才、荀攸等商议过后,依照此两条路各自的优势,荀贞暂定下了两条方略:选东城为将来援助九江的主要通道,择堂邑这条道路为将来需奇兵时用。关羽现驻堂邑,将来当需要时,他和他的部曲就是这支奇兵了。

这是此次军事会议的第一个内容。

第二个内容是牵制丹阳、吴郡、会稽。

广陵与此三郡都接壤,可以断定的是,丹阳一定会帮助陈温,会稽极有可能也会,“同仇敌忾”之下

,即使与吴郡定下了盟约,盛宪会不会改变主意,也帮助陈温实是不好说。这样一来,当荀谌与陈温、陆康交战於九江、阜陵等江右之地时,丹阳等江左之郡就需广陵牵制了。

这也是荀贞定下选用东城为将来援助九江的主要通道之一缘故。

下邳、广陵分工明确。

广陵主要负责牵制扬州的江左诸郡,并及由关羽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下邳北邻彭城、西接汝南,没有外敌,离九江的腹地又近,则主要负责全力做九江的依仗和后援。

荀贞对诸人说道:“阳都刘侯归乡后,陈元悌侵九江郡权,吾兄上任以来,数檄书与我,备述陈元悌不肯还权之状,吾深忧九江或起战端。吾兄赴任时只带了数千兵卒,万一生战,断难敌陈元悌,於公於私,我州都当援护吾兄。适才所言之事,君等当知晓於胸,提早做备。”

阳都刘侯即阳都侯刘邈,上任的九江太守。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名义,是以荀贞此前攻陶谦,打出的旗号是笮融崇佛虐民,下邳郡人不堪凌逼,因上书荀贞,请求荀贞解民倒悬,不得已,荀贞这才出兵,此回谋扬州也得如此,总要有个光明正大的由头,这才上能使君臣同心,下能使兵民愿为,要不然,就是“恃强逞暴”,将成失道寡助。——荀贞前不久下的控制佛教发展之檄令,除了省民力、为大规模招降黄巾做预备之外,亦是在呼应他当初起兵夺徐的理由,算是告一个段落上的完结。

王朗、徐荣等俱皆凛然应诺。

荀贞话里说都不错,荀谌是他的族兄,“九江太守”之任又是出自诏拜,若是因为陈温不肯还九江郡权之故而两边生战,徐州方面确是於公於私都应该援助荀谌,就算有人看出了荀贞的真实目的,可面对这个说辞,却也是没甚可以反驳的。

军议散后,徐荣留了下来,他有为难之事禀与荀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