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字体:16+-

第一百一十二章 军令状

“一月!一月拿下寿州城!”郭绍铁青着对部将们说道。

浓烟在风中弥漫,乌烟瘴气好似天空布满了阴霾。诸将愣在那里,附近一片沉默。也许众人觉得是因为他看着无数的攻城器械在自家地盘上被烧毁,气急了。

但郭绍似乎不是在说气话,随即又严肃地说:“下军令状,请奏官家限期一月破城。若做不到,自缚于君前请就汤镬!”

“主公……”李处耘立刻要劝。

郭绍摆手道:“吾意已决,不成功则成仁!”

“啪”地一声,一根燃烧的木头从投石器支架上烧断掉落下来,让完全没注意周围景象的众人吓了一跳。郭绍转头看向西北淮水方向,李重进和李继勋两人绝对要把责任推卸在自己头上。一句疏于防备就够了。

半个多月前,郭绍是非常不想来攻寿州;但现在,他绝不能放弃寿州。带着失败的阴影从这里撤职,意味着什么?他要死磕在这里,无论那是一根硬骨头还是一块石头,嚼碎了才能吞下苦果;没有退路。

只有立军令状表明决心,才是最有效地让皇帝不会因失望而撤换攻城主将的办法。

但这个军令状需要有附加条件。精兵太少,虎捷军右厢号称二万精锐在寿州城外,但调不动;镇兵乡兵等杂牌军的战斗力郭绍已经见识了,敌军一冲就惊慌失措不能组织抱团。还有李重进那厮,老是干涉让人很心烦,无所适从。

就好像你拉弓射箭时,正在寻找最恰当的时机和方位,有个人在你旁边嚷嚷:射啊、怎么不射,从这里射、你对着哪里,快射啊……我射|你一脸!

现在这寿州城,有粮有兵有墙,刘仁瞻又是个厉害的老将。郭绍真不觉得有什么时机,没有时机就贸然出击很不符合他的作风。

没有战机但可以创造战机。

……

不多时,李谷派人来了,说替郭绍准备的物资第一批已经运到了下蔡仓库。硝石、硫磺、木炭。

郭绍丢下了面前的满目疮痍的战场,回头对李处耘道:“我去一趟下蔡,这里你看着,有重要的事就派快马去下蔡找我。除了收拾战场,其它事情一切照旧,地道也要继续挖,三面各处的地道都继续;但不要超过城墙……还要在城墙前面挖沟筑墙,掀墙垒土。”

刘仁瞻用石油,守城毁器都很有效。郭绍不知道他的石油从哪里挖上来的,找不到挖石油的地方,但硝石、硫磺的矿点却很多人都找得到。

唐朝就有火药了,不过无法用来炸城。挖地道常规的作用只是悄悄输送兵力偷袭,没有别的用法。想用地道从地下挖塌城墙是不可能的;自古到今没有战例,古人攻城无所不用其极,如果能挖地道把城墙挖塌,早就有先例了,周军围攻寿州两个月一定会用。刘仁瞻也不可能会认为地道除了运兵进攻、还有什么用处。

炸塌一段城墙也不一定能攻进去,但现在没人能料到这种事,这就是战机……

还要用垒土攻城迷惑刘仁瞻,郭绍当然知道刘仁瞻会在垒土的位置部署重兵工事,做好防备。这个法子不能凑效,但他刘仁瞻必须要防备,不然佯攻就成了主攻。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火药究竟能不能把城墙炸塌?

郭绍表现出来的攻城策略一目了然:挖地道、垒土。刘仁瞻恐怕在嘲笑自己,连自己人都不相信郭绍如此攻城能凑效吧。不过他觉得无所谓,越是对方觉得一切尽在掌握,越容易抓住要害出其不意、给刘仁瞻狠狠一击!

当然如果火药没把城炸塌,就听了个响动。那就悲剧了……世间真是充满了危险,郭绍之前忍着,但现在不觉得自己还有退路。

一硝二磺三木炭。郭绍在路上默念了几遍,这个比例究竟好不好,他不知道,更记不得精确的比例……记住了也没用,矿物有很多杂质,谁知道混在一起究竟是什么比例?

在下蔡镇的一个屯粮院子里,郭绍见到了李谷。

“郭将军要这些东西作甚?”李谷道,“用来烧城门吗?寿州有瓮城……”

这句话提醒了郭绍,火药是燃爆,不是爆炸;燃爆的威力取决于燃烧的速度。他见仓库里只有几麻袋东西,用刀划开口子一看,是一些灰色的块状物,像是魔芋一般的颜色。郭绍微微一想,问道:“这是硝石么?”

李谷点点头:“硫磺和木炭都不是问题,大批已从各地调运,克日即到。但附近诸州能收集到的硝石不多,只有从关中急调,地方官累积上报数量不下两千斤,可能还得十天才能运到。”

郭绍忙拜道:“李公能如此得力帮忙,感激不尽。”

“都是小事。”李谷微笑道,“我以前做过宰相,和许多地方官都有*来往,也常被官家授命筹办军需,轻车熟路不过举手之劳。”

郭绍便把一块硝石从麻袋里抠出来,拿在跟前仔细瞧。前世他到底是读完了高中又上过大学的人,知道硝酸钾这种化合物应该是类似盐巴的晶体,手里这石头一般的玩意灰不拉几的,不知道有效的物质究竟有多少。

他一番寻思,不想泄露军机,又派人去寿州把罗猛子部下三百亲兵调到了下蔡,下令封锁仓库,驱赶闲杂人等。

接着在郭绍的授意下,大伙儿就在院子里架起大锅来,又去找来一些需要的物什。钾是元素周期表靠前的活跃元素,钾的化合物一定易溶于水。

半麻袋硝石被锤碎后,就被在木桶里掺水搅化,然后用滤豆腐的纱布过滤出水。过滤过的水被倒进大锅里煮,烘干。终于炒出来了一堆白灰色的晶体,这就是硝酸钾?郭绍抓一|撮在手心琢磨,发现里面的晶体规则不一,有些像盐巴一样的小颗粒,还有的晶体是长条形。这不是一种物质,不然结晶后形状应该一样。

郭绍让人拿竹编的筛子来筛,分类。然后把两种晶体分别混合大概数量的木炭和硫化,点火来试。发现只有长条晶体才能急剧燃烧。

然后另外几口锅也架起来了,用那种方法半天就把几麻袋硝石加工成了三桶硝。

左攸帮忙,用称量贵重物品的戥子来称,混合成四十九种不同比例的火药。混合的时候比较麻烦,干燥的三种物品搅重了会自燃,不搅均匀又怕混合得不好。不过左攸等人很容易就想到了法子,直接掺水打湿,和面团似的然后拿到加工粮草的石舂里舂。晾晒一天后,次日再小心碾磨成粉。

但这时郭绍让他们不用费事磨成粉了,直接搓碎成颗粒,拿细筛子筛匀即可。

大伙儿忙活了三天,四十九包黑乎乎的玩意就献了上来。郭绍便和左攸罗猛子以及十几个亲信的亲兵留下,在屋子里试验起来。

方法很简单,试出哪一种燃烧得最快。

四十九种火药再细分成七组,每组选出燃烧最快的一种;然后胜出者再一起最后试验。跟比赛的规则似的。七种火药用纸折叠,弄出一个长条,然后数一二三一起点燃,看哪一种最先燃到尽头。

屋子里很快硝烟弥漫,大伙儿咳嗽不已,只好把门窗打开透气。

整个过程其实非常简单,郭绍等一个时辰不到就试验完了。找出了那包火药的比例:七两五钱硝、一两硫磺、一两五钱木炭。

郭绍隐约知道火药颗粒比粉末烧得快,寻思原因,估计是中间有空隙更容易烧起来?不过他觉得实验是证明一切猜想的方法,而且这事儿又简单,便独自拿同一种火药的颗粒和粉末来点,果然差距明显……同样长度的火药条,颗粒火药烧没了,粉末连三分之一都没燃到。

这边捣鼓得差不多了,郭绍命令左攸留守仓库,罗猛子节制亲兵,叮嘱他们不得泄露军机,否则死罪难逃。另派亲兵斥候至淝水附近设明暗哨,提防细作。

郭绍返回了寿州城。次日,皇帝派来的大臣又到寿州。这回来的人不再是好说话的王溥,倒也是郭绍认识的人:窦仪,还有个随从赵普。

郭绍渐渐想起来,赵普似乎是投靠赵匡胤的人,现在怎么和窦仪在一块却不得而知。

窦仪什么都没说,就在城池附近到处转悠,实地考察城外的部署。郭绍在旁边一一解释自己的部署意图和如何防备城中反击的考虑,并毫不避讳地说李继勋按兵不动,自己精兵不足又遭偷袭,才导致几天前的失败。

两天后,窦仪去了虎捷军右厢大营。然后向东南方滁州去了。

没两日,快马就赶到了寿州,下旨李重进移镇濠州,李继勋部向东北涂山方向调动;部署在南部庐州方向的虎捷军左厢第三到第六军主力向寿州调动,归厢都校郭绍节制。

传旨的窦仪对郭绍说道:“官家说,虽然你并未懈怠,却让守军反攻得逞,难辞其咎!既然立了军令状,在诸将跟前也有话说了,官家不是不讲情面的人。限期一个月,时间一到,若无进展,郭都使要自缚于君前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