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霄吟
字体:16+-

第一章、 出游

初秋时节,秋高气爽,万里无云。蓝澄澄天空中,偶尔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

永宁城外蜿蜒的官道上,两辆油碧香车,一前一后,在家奴的护卫下,缓缓而行。

车里坐的是永宁郡郡守孙鹤鸣的夫人和小姐,他们要到城外白云山的落梅庵去上香。

马车不多会儿便进入了偏僻的山路,路旁的山上满是高大的枫树,正是秋天,树上的叶子都红了,绚烂的秋叶染红了山巅峡谷,目之所至,别无二色,整座山仿佛铺开一副华丽的红色锦缎,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一只纤纤素手,将马车堆银鲛纱轻轻掀起一角,露出半张芙蓉玉面,偷偷看向车窗外。

看到窗外绚烂的秋景,她不由脱口吟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临窗的少女方当韶龄,明眸皓齿,一袭白衣纤尘不染,乌黑的长发用一只碧玉簪松松挽住,眉目间隐然有一股书卷的清气。举止娴静优雅,一望而知出身不凡。

在她旁边,一个十二三岁,圆脸大眼睛的小丫鬟笑道:“小姐的诗兴又发作了。”

被称为小姐的少女正色道:“我可不敢掠人之美,这是杜牧《山行》中的句子,从前家里的教书先生常说杜夫子的诗是诗中有画。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我找不到更好的诗句来形容眼前的美景了。”

琴儿吐了吐舌头:“原来是杜夫子的诗啊,我还以为是小姐作的呢!”

一旁,头发花白的荣婆婆对琴儿道:“琴儿,亏你跟了小姐这么久,连她的一成的学问都没学到,羞也不羞!”

琴儿笑道:“小姐是什么样的人物啊,我能够伺候她,已经不知道是修了几世才修到的福分,要是能有她一成的学问,只怕做梦都要笑醒了!”

孙小姐嗔道,“小丫头越来越贫嘴了。”

孙小姐名唤碧华,在她九岁那年,生了一场重病,药石无灵,大夫都说不能救了,适逢落梅庵的庵主静心师太在城中化缘,听闻此事,亲自登门,施以针药,不过七日,碧华竟然奇迹般的起死回生,孙鹤鸣感念落梅庵的恩情,捐资重建了佛堂。静心师太不仅医术精湛,尤擅琴艺,碧华与师太甚为投缘,于是求得双亲的许可,拜了师太为师,学习医道和琴艺。是以碧华在庵中的时间,比在太守府还要多。

马车内,一脸病容的孙夫人看着女儿慈爱的笑了笑。她这一生,最大的骄傲就是碧华这个女儿了——德容言工无一不出类拔萃,天性纯孝柔和,见过的人无不交口夸赞。

自从碧华过了十五岁的生辰之后,向孙太守提亲的名门望族几乎快要踏断太守府的门槛。不过都被孙太守一一婉拒。转眼间碧华已到了及笈之年,明年太子选妃之事,也应在打算之内了。

碧华看向母亲,问道:“娘,白云山马上就到了,一路坐得累了吧?”

孙夫人摇摇头,“不累,娘一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什么累都忘记了。”

马车渐渐行入了白云山中,这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低回婉转的箫声。

云雾缭绕,箫声也缭绕,在淡淡弥漫的云雾里,箫声的一转一折都是那样动人心弦。碧华自幼饱读诗书,精于六艺,但是凝神听了半天,竟然听不出是何曲调。只是觉得箫声婉转悠扬,平和自然,想来吹箫之人,是一位胸襟豁达的世外高人。

碧华一时好奇,轻轻掀起窗帘一角,循声望去,只见满山云遮雾绕,如梦如幻,哪里看得到吹箫人的影子。

转眼间,落梅庵已到眼前。

白云山中,隐着一座寺庙,一座庵堂。

庙为玉佛寺,庵即是落梅庵。

落梅庵是一座白墙黑瓦的小小庵堂,红漆已经剥落了大半的山门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落梅庵”三个字。

马车便在庵门口停了下来。

几个仆妇从后面的一辆马车里,抬出几只箱笼,又搬出鸟笼、鹦鹉架、香炉等许多琐碎的事物,看来她们竟是想在此长住。

庵内,主持静心师太亲自率一众小尼迎了出来。

静心师太四十余许年纪,一身青色缁衣,举止沉静,眉目和善,周身散发着宁静淡泊之气。

琴儿扶碧华下了马车,碧华来到师太面前,向她见礼。

碧华娇声道:“师父,徒儿想你了。”

师太清亮而悠远的目光,停留在碧华身上,缓缓稽首,笑道:“来了就好。”

身后,孙夫人在荣婆婆的搀扶下,也下了马车。

师太上前,亲自扶住夫人,诧异道:“阿弥陀佛,数月不见,夫人何以憔悴至此?”

碧华在身后道:“我娘的病最近又沉重了许多……”

师太点点头,道:“此处不是说话之地,进庵再说。”

一行人迈进庵中。

落梅庵素以冬景闻名,庵后遍山都是梅树,此时正是秋天,但是犹可思量冬日白雪寒梅的美景。

碧华和母亲住的地方是庵中的一个小院落,这里是红墙碧瓦的三重院落,墙角植着一株老梅,母亲不由喜道:“一到此处,凡俗皆忘。”

碧华却轻轻叹了口气,她深知母亲的心思,父亲近年纳了一房小妾,名唤娇蕊夫人,那娇蕊夫人年前又给父亲生了一个儿子,父亲老来得子,对娇蕊夫人更是百般宠爱,娇蕊夫人恃宠而骄,自然不把碧华母女二人放在眼里,三番两次寻衅滋事,碧华的母亲心头郁结,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常常到庵中长住,这次生病,自然是因受了娇蕊夫人姨娘的气而起。

母女二人便在庵中住了下来。

碧华每天上午跟随师太学医,下午学琴,她天资聪颖,学练又极为刻苦勤奋,因此进步十分迅速,甚得师太的喜爱。

孙夫人来到落梅庵之后,经过师太悉心调养,病情虽有好转,却仍未见大好,时有反复。

不知不觉,母女二人在庵中已住了半月,虽然每日吃的是粗茶淡饭,听的是佛音梵唱,碧华却觉得这里比那深宅大院的太守府要自在许多了。

初秋时节,午后下过一阵小雨,到了黄昏时分,西方渗开半天的晚霞,斜阳的余晖照在院落中,给四处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

梅树下,碧华独自坐在那里练琴,师太今日教她的是《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一支古琴曲,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好友,俞伯牙为钟子期作了这首曲子,后来钟子期病故,俞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去,从此无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遂大哭之后,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

碧华左手按弦,右手挑抹拂勾。一缕如同行云流水般的琴声悠悠响起,这曲子师太不过才教了一次,碧华已经能够尽数体会,轻挑慢拈间,信手弹来,竟是不费吹灰之力。

梅树遒劲的枝干上,挂着一只鸟笼。笼中,一只白头鹦鹉不停的走来走去。

忽然,碧华停住了手中的琴弦,幽幽一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鹦鹉在笼子里转了几圈,也用它怪腔怪调的声音重复道:“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碧华抬头看着鹦鹉抿嘴一笑:“你倒是学得挺快!”

她再低下头,略一沉思,手上琴调一变,竟尔出现了那日在山下听到的箫声。

碧华虽然天资聪颖,但是这箫声毕竟只听过一次,不过片刻,琴音中间便出现几处凝滞,她停下琴声,凝眉思索良久,调了调弦,方才继续,但是这次却弹得更不成样子,便在此时,不知从何处,有极低极细的箫声远远传来。

但闻曲调清和古雅,悠扬低诉,正是碧华刚刚弹到的那首曲子。

碧华一怔,便住了琴音,仔细听那箫声。

箫声断续,远远的听得不太真切,碧华起身来到后门,倚在门边仔细聆听。这箫声一咏三叹,极是风雅。碧华听得如痴如醉,一时竟不辩身在何方。

吹箫之人仿佛知道碧华的心思,将这曲子吹奏了一遍之后,又从头吹起。

碧华爱曲成痴,便循声追了过去,后山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蜿蜒而下。一座竹桥仿佛一道彩虹,横跨在小溪上方。

碧华走过竹桥,溪声淙淙里再听,箫声仍在前方。于是一路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