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美国大亨

第五百一十六章,电影的时代(4)

《安妮日记》的首映,不仅仅有着政治上的意义,后世的影评家往往将这部电影的出现,视作是电影艺术的开始。虽然爱迪生拍摄的《歌手》才是第一部有情节的有声电影,但是显然,它完全被遗忘,在后来,说起最早的有声电影,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安妮日记》。据说在后世的某个电影学院招生考试的时候,就出了“最早的有情节的有声电影是哪一部”的题目。多数的考生的答案都是《安妮日记》,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才回答说是《歌手》。更要命的是这几个回答是《歌手》的考生,在这道题上面还被扣了分。

而在二十一世纪初,美国电影协会发起的“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的民意调查中,这部在一百年以前拍摄的电影却高居榜首。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我们现在有关电影的大部分的创作手法——无论是镜头的使用,还是剪切,还是特技,还是音乐的配合,这一切几乎全都来自《安妮日记》。可以说,《安妮日记》是一个十足的奇迹——它的出现让电影这种新兴的艺术几乎没有了青涩的童年时代,而是一步就迈入了繁花盛开的五月。它的成功启迪了无数后来的电影人,虽然因为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事实上,以今天的眼光,这部电影还有不少的瑕疵,但即使如此,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依旧有着震撼心灵的力量。而且当我们认真的研究此后的任何一部成功的电影的时候,我们都能在其中看到《安妮日记》的影子……”

如果说百年之后,这部影片都能让观众感到回味悠长的话,那在这个时代,它就直接让无数人疯狂了。在纽约,海蒂和凯蒂已经把这部电影看了整整六遍了,但这并不是最高记录,最高纪录是一位美国大妈,她靠着高价从别人手里买票的方式,在一周的时间里,整整看了二十遍!

这种疯狂当然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现在你翻开各种报纸的娱乐榜,几乎都可以看到有关这部电影的报道。似乎不报道一下这部电影,就不算媒体了一样。当然报道的角度更是五花八门,有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来分析,然后高呼科学万岁的,比如《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报道:

“《安妮日记》标志着有声电影的成熟,相比爱迪生的有声电影,《安妮日记》开创性的音轨技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技术完美的解决了声音和画面的同步问题,而且《安妮日记》中采用的多声轨技术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听觉的盛宴。当电影中的炮声响起的时候,一些经历过战争的观众甚至立刻就做出了卧倒的动作,这充分说明了这部电影的音效的逼真程度。而在表现音乐方面,以前无论是我们在留声机里,或者是在收音机里听到的音乐,和电影中的一比,都相差悬殊。老实说,电影中的音乐效果已经非常接近现场演奏了,很多人甚至都怀疑后.台是不是藏着一支交响乐队。我先也许只有最专业的那些耳朵才能听出这不是藏在后.台的交响乐队在进行现场演奏。

不仅仅是音效技术,在《安妮日记》中,摄影技术的进步也是极其明显的。我们在观看《安妮日记》的时候能够发现它和以前的那些电影的巨大区别。首先,相比以前的那些电影,《安妮日记》中人物的动作要显得流畅得多。这是因为在《安妮日记》的拍摄中,摄影机每秒钟能拍摄24张照片,远远超过以前16张每秒的速度。同时我们也能注意到,《安妮日记》中的画面的分辨率也要远远高于此前的一些电影,这种优势来源于两点,一是摄影机本身。就我们了解,用于拍摄这部电影的摄影机都是在克利夫兰大学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这也就是说,这种摄影机并不是现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通常产品。为了了解这些摄影机,本刊的记者在获得了允许后采访了克利夫兰大学实验室光学研究所的彼得研究员,他告诉我们,在这些摄影机的镜头上,使用了很多用于最精密的天文望远镜的相关技术,例如非球面高透明度特种光学玻璃镜片,以及复杂的镜片组合:

‘为了保证图片的高质量,我们将这些摄影机的镜头造得相当的庞大,是的,我们是按照制造天文望远镜的标准来制造它们的。这当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镜头加上摄影机太重了,以至于稳定的移动变得很困难。而导演很多时候都要求摄影机能够跟随着演员移动,甚至是快速的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模仿铁路,在所有需要摄影机移动的场景处,都预先准备好铁轨,然后将摄影机架设在上面……’

除了高解像度的镜头,高解像度的胶卷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部电影的拍摄,所用的胶卷也都是与众不同的高解像度胶卷,它们的银粒的大小要比通常的胶卷小很多,当然,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投资……很显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全新的技术未必会立刻进入人们的生活,甚至考虑到高昂的成本,下一部有声电影是不是还能保持这样的水平都很难说,但无论如何,科学技术正在以巨大的力量影响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此前即使是在最离奇的梦幻中也不会出现的东西迅速的变成了现实。我们相信科学必定能带领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有些媒体则从电影艺术本身来分析这部作品的意义,比如巴黎的《艺术家》杂志:

“相比以前的那些电影,《安妮日记》除了它深刻的社会意义之外,还有更为久远的意义,那就是它的艺术创新。在《安妮日记》之前,电影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它们只是技术的验证或者是炫耀,以及低俗的猎奇而已。但是,《安妮日记》不同,(虽然它使用了更多的更先进的技术,但它从一开始的目的就是完成艺术上的创造)它是伟大的艺术杰作,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它足以流传千古。我敢肯定,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更为先进的技术,以及用这样的技术拍摄的无数的电影。但是热爱艺术的人们却绝不会忘记这部伟大的电影。在这里请允许我向创作了这件伟大的,不朽的艺术品的大师们脱帽致敬,并借用伟大的莎士比亚的诗歌来表达我对这部伟大的作品的赞颂:

‘你的永恒之夏不会凋谢,

也不会失去你所拥有的美;

死神不能夸口你在他的阴影中徘徊,

当你在这永恒的诗行中得到永生;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见,

只要此诗长存,它将使你永恒。’

在电影成为一种艺术之前,我们已经有了诉诸于视觉的伟大艺术——绘画,也有了诉诸于听觉的伟大艺术——音乐,还有善于用故事来打动灵魂的史诗、小说、戏剧。而这一切,都在《安妮日记》所创造的电影艺术中被综合了起来。有些不敏感的人仅仅将它视为是舞台上的戏剧的一个扩展,但这并不确切,首先,观众在观看戏剧的时候,他的视角是固定的,很多表现手法都会受这个固定的视角的限制,比如说在一些小说中非常经典传神的小动作,表情,在舞台上几乎都是无法表现的,因为即使你做了,观众也看不到。而且它也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像电影那样展示出宽阔的场景。它也不存在向《安妮日记》中那样的艺术化的摄像机的运用。电影不是舞台的简单扩大,它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艺术特点……”

不过最能证明《安妮日记》这部电影的热度的,归根到底,还是票房收入。在这部电影中,新建立的“梦工厂”电影公司花掉了大约7万美元(一些以后用得到的固定资产投资并没有计算在内),虽然观看者很踊跃,但是考虑到剧场分走了接近一半的收益,这个投资并没有迅速的被收回来。这使得埃德蒙多很有些忧心忡忡。不过麦克唐纳财团并没有太过逼迫他,因为无论是麦克唐纳财团还是艾德蒙本人都能肯定,电影一定能赚大钱的,如今限制着这部电影的赚钱的速度的只有一样东西了,那就是放映机太少。如果美国的放映机够多的话,依着现在市场的热度,这些投资早就赚回来了。当然,借了钱终归是借了钱,该还钱还是要还钱的。不然不好做账目呀。不过麦克唐纳财团非常厚道,允许埃德蒙多他们借新债还旧债。

麦克唐纳当然也不是完全看到远景,事实上,麦克唐纳作为一个整体到是早就赚了,那些急于购买放映机的剧场经理们,在同样新建立的“美国特种光学设备公司”的门口排出的队伍都能延伸到两条街外面去。仅仅拿到手里的订金就已经超过整个电影的成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