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瞳

收藏趣事。

我最喜欢收藏书,有时也见到各类的小器物,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玲珑精致,令人爱不释手,也忍不住买下。但过后让行家一掌眼,往往是新仿的,于是越看越有破绽,越看越不上眼,就拿来送人了。比如,我曾在地摊上见到一颇似白铜制的小拨浪鼓:工艺满精,一根比香烟略粗的圆铜杆,上下两个小鼓,鼓边各拴两根绳,摇晃起来扑通有声,和舞台上、连环画上的一样。有好几个人充满兴趣的围观着。我看了一会,生怕错过,问了价钱,当即买下,连价也没还。事后,让行内朋友一看,当头一盆冷水:这是地道仿品。我开始不以为然,可是地摊上不断出现一模一样的东西,价钱也越来越低,最后低的都使人怀疑连材料钱都不够。这样的事有过几次,我就很少碰这些东西了。

但是也有例外,有时也能碰上一件珍罕物。尽管这样的机会不多,一年有个一回两回的就不少了,这就是拣漏了。要是三天两头的遇上,那不早就发了?

之一象牙烟嘴

那是在好几年前。一个周日的上午,我在文化市场上逐个摊位浏览,没有入眼的就走过,感兴趣的就仔细审视。突然,在一些杂件中看到一个象牙烟嘴:这是个有年月的象牙制品,装香烟的一端被烟灼的有些焦糊色,还有些纹状细条,这在行内说法是“笑了”,这是有一定年月的特征。这个烟嘴最大特征是比一般的要大,粗端有拇指般粗,有近一扎长,拿在手里,很出味,象三十年代上海滩上的大亨。我不抽烟,用不着这东西。但觉得送给抽烟的朋友,肯定会非常喜欢。遂询价,还价。以摊主报价按拦腰砍再加一成成交。给几个朋友看了,都很喜欢,喜欢它的那种气派,一物在手,有种老大的豪气。特别是书画界人,更是欣赏有加。都说你也没用,送给我吧。

正准备送人时,在把玩中,看上面隐约象有字,拿布一擦,果然是字迹,但让烟火气遮住了。沾上去污粉清洁剂,再用去污抹布擦了又擦,字渐渐清晰显现,乃是两行,每行两字:“赤水”“向左”。我也看不明白,向朋友讨教,都说不出所以然来,有的说:赤水是地名,也可能是使用者的家乡。有的说,向左是方位,也可能是某种纪念------

有天,一个搞字画收藏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说有了出处,原来康生所作字、画上的题字,许多都是“向左”。他的笔名就是“鲁赤水”,据说是对应“齐白石”而起的。照此推断这可能是康生使用的物品。这件象牙烟嘴成了我的藏品。

之二铁管王子

一个周末,朋友约我到邻近的平度市去。那里有北魏郑文公碑,还有大泽山葡萄。这都值得一看,但我们不是看这,是看当地的文化市场。凌晨驱车,一大早就到了。文化市场好气派,很大的一片全是二层楼房,一层是铺面,店主生活、居住在上面。我们先看地摊,但见琳琅满目、铜瓷杂陈,和各地一样,都是仿品。到一摊前,有几册旧书,翻检看多是民国版医书,把书放回时,眼前一亮,摊上放着一块怀表,薄而圆的造型,烤兰的表壳,黑中泛兰,象二战中的小手枪那种颜色。边上镶着两圈黄澄澄的铜箍。表面上的小时标示是很帅气的斜体阿拉伯数字,细长的时针、分针,镶在表中心的轴上,秒针在表盘下方,有个小小的圆型刻度标示。整个表的造型简洁、精致、帅气,真叫人喜欢。询价。摊主报价不低。并一再说是村中老人多年前从国外带回,一直用着,舍不得卖。这种故事在摊上听的多了,谁也不会往心里去。我对表也所知甚少,放下走开。在市场中转了一圈,无入眼的东西。但心里对小怀表老放不下。我忽然想起一朋友是玩表的,遂找一背静的地方,给他打电话讨教了要点。然后又装作随意式的走回去。拿起表来侃价。摊主也真是咬牙的主,硬是言不二价。照价成交。

在市场转遍了,又到一户家看了看,真没有可买的了。傍晚回来。过了几天,约了两位懂行的朋友来看,他们看了外观,又打开后盖,仔细看完后说,你这表叫“铁管王子”,是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表。表外两圈黄箍是18k金的。是瑞士制造的。恭喜你,这表买着了。青岛周边农村,在一战时,向欧洲输出劳工,这是当年的劳工带回来的。在国内很少见。

因这表走的不准,我曾找专业人员修过,修表的也都赞赏此表的外观设计精美。意见是修不好反不如不修。留着当纪念吧。

之三传世犀角杯

在我们这周边的县里,有些人走乡串村,收购各种古董文物,这用他们的话说,叫“拉乡”。干这行的人,首先要人情地理都透熟,这样才能深入到户家,还要有种天然的亲和力,和老幼妇孺都能说得来,不然,谁能把箱子底给你看?还有,就是能吃苦,腿脚勤。说的简单,做的好与不好,差距可就大了。有些人时不时的能搞点稀罕玩意,有些人再弄也是大路货。经过多年的“拉乡”,这些人逐渐成了某些方面的行家。其中,有一个小L,长的精瘦机灵,为人较实在,经常到我这里,给我看他新收到的东西。

有一次,他来了,带来了一个短粗的角质杯,上口粗、下口细,是不规则的圆形,黑黑的,质地很细密。他说这是在一村庄农户家收上来的,是祖传的犀角杯,收价不贵,我要的话,可以便宜相让。犀角杯----这可是好东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端详着这又象电木又象橡胶的黑东西,实在没一点谱。又一转念,现在高科技新材料,仿什么象什么,古瓷象牙都能仿,何况这少见的犀角?从农户家收的也不可靠,有的商贩就把假货先放到边远乡村,然后再带着客户一板正经地去看货,这样上当的也时有耳闻。这东西不能要。倒不是觉得小L要骗我,而是怕他也上了当。

后来小L带着这犀角杯上了一大都市,卖了三万五千元,是论两称的,而且是按较低单价核价的。据对方说,这是亚洲犀角,比非洲犀角便宜。我说按理应该亚洲犀角比非洲犀角价高才对,就象老象牙一样。小L默想了一会说:“好象是这个理。反正我赚了,别想那些了”。这是做生意人的心态。

过了很长时间,听说,他是90元钱收的。小L发了个不大不小的财。但这样的机遇,多数“拉乡”的人一生也难得一次。

之四失之交臂的象牙古佛

也可能这儿地处沿海,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吧。许多中、青的书画从业者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有的是辞去公职,有的毕业后就自谋职业。其中有人开装修设计公司,有的开书画廊,还有的以卖字画为业。好象过的都不错,有房有车的不少。工作是自己喜欢的,又能解决衣食之忧,心情肯定不错,因而创作就有情绪,能出好作品。

他们有时集体活动,企业或单位请去,待如上宾,酒宴侍侯,住上几天,每人留下几张字画,东道主再送个红包,这种形式俗称“笔会”。

有时就象演员走穴一样,到某个地方,由当地的朋友帮助组织,现场作画出售。后一种方式简捷明了,更市场化。被越来越多的采用。差别也就出现了,有的人可能广受欢迎,有的人就乏人问津了。

我认识一个L某,就是搞这种“走穴”的热门人物,他画的不错,人又随和,经常南去北往的。他的方式也较灵活,除了现金交易,用文物古董交换也行。这样,他收藏的陶瓷、佛象颇为可观。每当有新藏品,他都邀三、五好友,观赏品评。

有一次,他从外地回来,给我们讲起在异地作画现场,有人拿着一具比核桃略大一点的象牙佛,要换他一幅画,那怕小点的斗方也行。他看到象牙佛上都是一圈圈的纹裂,状似树的年轮,以为是残破的,就没换。我一听,当即告诉他,这是象牙制品“笑”了。如他说的这样,我也见过,那是最少三百多年以上的老物,才能有的。根据其描绘的造型,这极可能是明代的牙雕佛象,殊为难得。他听了,当即打电话给外地的朋友,让他帮忙找回来。这岂是能找回来的?交臂失之,良可叹惋!!

之五收藏野趣

收藏并不限于金玉古董,人们生活多元,爱好也就各异。听到见到收藏的故事很多:

我们这儿有收藏崂山绿石的,这是在青岛近海的一种绿色的石头,又称海底玉,很受人们青睐,由于资源逐渐稀缺,价格逐渐上涨,不大一块,就要成千上万元。

青岛100多年前划为德国租界,老市区的规划设计、建设都是德式的。后来陆陆续续城区改造,有的人就收藏老门牌、老砖瓦、老污水井盖(当地人叫“古力”盖,是德语音译)。

青岛在大海边,有人就收藏船上的舵轮,我见过有人家一进门就是一排舵轮------

这里介绍一种特殊的藏品:崂山棍。

崂山上生长着一些木本植物,当地人叫“山荆”或“黄荆”。有的登山人,砍一根做手杖,借力爬山。在山路旁的旅游点上,就有卖这种棍的。这种棍生长在奇岩怪石上,有的让野藤缠的成了虬杆曲枝,造型古怪,充满野趣,很受游人喜爱。有人就收藏这崂山棍。

下面,我引用爱好者的一篇短文,算是对崂山棍的介绍吧:

游崂山的人多数想得到一柄崂山棍儿,因为它是崂山的名产之一,而且在手杖中是颇有些名气的。崂山棍儿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可以做拐杖应用,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一条好的崂山棍儿,要具备质、色、形三方面的特点,一样欠缺都不算佳品。

先说质。崂山棍儿要苗条、坚韧、光滑。好的棍儿,外观清秀,大约拇指粗,再粗了就呆笨,无灵气。木质细密,棍体坚韧,曲之能复直,重力压不断。极其光洁。具备这样的材质,就具有了崂山棍儿的基本条件。

再说色。崂山棍儿有两种颜色,枣红和浅黄。带皮的通体呈枣红色,杂以白斑(削枝条留下的疤痕),不带皮的呈浅黄色。崂山棍儿的皮很薄,干后与木质紧紧结合在一起,无法剥离,表面光洁滑亮如竹,色泽紫红。剥掉皮的崂山棍儿呈微黄色,看上去暖适、温润、舒服,但不如带皮的高雅。色白的,即便不是假货,也显得幼嫩,不稳实,价值就差多了。

质与色是崂山棍儿的主要条件,但与形相比,只是像人的躯体和外表,形才是崂山棍儿的魂,是灵气所在。形,体现在根部,也就是手杖的握柄部分。崂山棍的根部,首先是主根要弯曲可以做手柄。同时,次根整理后与主根一起构成某种动物形象,如龙、凤、鹤、鹰、马、鹿、猴、羊等等,越像、越自然、越奇特越好,这是最重要的。如根形很美妙,但不能握,在近根部有适当的弯折,可握持,那也是难得的珍品。一柄崂山棍儿在手,使人觉得韵味十足,像一首小诗,从头到尾都很有情趣。这就是崂山棍儿的珍贵之处。

好的崂山棍儿不易获取,根部有模有样的,平地沃土长不出,要到石崮上、石劈缝中去找。要完整的挖出它的根也不容易,有时光用镐头还不行,还得用撬杠,甚至用錾子凿石。所以,就是常年与崂山打交道的山里人,一辈子也采不到几根。物之珍来自奇,崂山棍儿就是这样。

……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