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风流

40 路畔相投父子俱 贼名水上号锦帆

未入颍川郡界,前头斥候来报:道左停驻了一支军马,约五六百人。

荀贞心道:“莫不是郭俊、杜佑诸君闻我归来,故出界相迎?”

荀贞、孙坚此次出郡击董,留守在颍川的文臣便是以郭俊、杜佑、王兰等人为首。

荀贞问道:“打的可是颍川旗号?”

斥候答道:“有面军旗,上写着却是一个‘文’字。”

“‘文’字?”荀贞顿时想到了文聘,心道,“仲业家在南阳,此地离南阳不远,莫非是仲业家中有人来投?”遂道,“请那领军之人到中军叙话。”

不多时,斥候带了两人过来。

荀贞看去,当头的是个熟人,却是文聘的从父文直。

荀贞在颍阴为亭长时,当时的颍阴令朱敞是南阳宛县人,与文直、文聘家同县,文家是宛县的大姓,朱敞与文家交情不错,而文直在宛县亦颇有声名,文直因得以从朱敞来到了颍阴为吏,由此与荀贞相识,——也正是通过文直,荀贞才认识了文聘。

后来,朱敞任满离职,文直也跟着一起走了,前两年听文聘说起,说因见天下将乱,文直辞了吏职,回到了南阳家中。

今日在道上与他相遇,想来定是他闻荀贞起兵,故来相投了。

荀贞欢喜前迎,一面与他见礼,叙别后之情,一面叫人去召文聘来,令他叔侄二人相见。

多年不见,文直见老,头发白了许多,不过当年温文谦雅的风范却是半点没变,精神头儿也亦不错,荀贞与他叙了会儿话,见从在他身后的那个年轻人气象不凡,眉眼间与他有些相似,因便笑问道:“此君状非常人,英气内发,吾观他与公似颇为相像,却不知是何人也?”

“这是我的犬子,名魏。”

原来是文直的儿子,叫文魏,荀贞赞道:“虎父无犬子!”问道,“敢问表字为何?”

文魏气昂昂地答道:“贱字治象。”

“治象……,好字啊。‘乃县治象之法於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君父对君期望甚高也。”

说话间,文聘来到,他们叔侄、从兄弟相见,自有一番亲热。

文直对荀贞说道:“闻将军起兵讨董,至颍川,我即招募勇壮欲来投之,只是募勇费了些时日,故此直到今日才能来到。”

荀贞心道:“我从广陵起兵,到颍川,再到出郡讨董,中间这么长的时间,怎会不够你招募勇壮?之所以到现在才来相投,不过是因见我连败董兵,声威大振罢了。”

他想得不错,文直家离颍川不是太远,且南阳是孙坚北上颍川的必经之处,如不是为了观望时势,看荀贞成败如何,早在孙坚到南阳时,文直就能带众与孙坚合,共至阳翟了。只不过,正如本朝初年马援对光武帝说的那句话:乱世之际,不仅君择臣,臣亦择君。担负着一族兴衰的重任,不好好考察清楚,便是文聘就在荀贞军中,文直也不可能轻易就来相投的。

荀贞亦知此理,所以没有半点不高兴的意思,反是笑道:“讨董,乃义事也,今得文公来助,来日再击董时,我必事半功倍。”

文直带五六百人来,不足编为一部,荀贞遂任他为别部司马,仍由他统带这数百人,为示亲厚,又把文魏留在帐下,用为帐前吏。

安顿好文直父子,让他们带部从在中军,部队继续往颍川开去。

行未及多远,离颍川还有四五里地,前头斥候又来相报:南阳方向来了一支人马,约八九百人。

荀贞心道:“南阳方向?是南阳的郡兵,还是袁公路的人马?”问道,“带兵者谁人?”

“自称名叫甘宁。”

荀贞心道:“甘宁?”

边儿上的文直说道:“此我南阳豪侠是也。我素闻其名。他本南阳人,其先客居巴郡,在巴郡时,他轻侠尚气,藏匿亡命,闻於郡中,后被郡举上计掾,补蜀郡丞,前不久弃官回到了南阳。”

“噢?公与此人相识?”

“我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并不相识。”

荀贞心道:“听文直说这人过往的简历,必是那个甘宁无疑了。”

如果说文直的来投,还在荀贞的意料之中,甘宁的来投实在就是出乎他的意料了。甘宁在南阳,南阳有郡守、有袁术,荆州亦有刺史,按理说他应该投他们中的一个才对,却没想到他是谁也不投,却竟来投奔既与他不是同乡、也非是在荆州为吏、并且根本就不认识他的荀贞。

荀贞忙叫人相迎。

很快,甘宁到了中军。

荀贞看去。

见他内着精甲,外披锦绣,美冠带,带玉悬囊,腰上宝剑,剑鞘华丽,珠光宝气,逼人双目。

荀贞心道:“闻甘宁昔在巴郡时,豪奢异常,人称之为‘锦帆贼’。今见之,果是个奢华人物。”

甘宁知道对面之人便是荀贞后,推金山、倒玉柱,伏拜在地,口中说道:“南阳甘宁拜见明将军。”

“快快请起。”荀贞上前把他扶起,上下打量,笑道,“吾与君虽分处两州,然吾久闻君名矣!”

“想来定非是什么好名。”

荀贞哈哈大笑,心道:“甘宁固好奢侈,然观其举动,闻其言语,却开亮爽朗,有侠士之风。”笑道,“大丈夫行事,岂是庸人可能理解的?好名也罢,恶名也罢,英雄只看本心。”

甘宁心道:“我闻荀颍阴开襟下士,虽名出儒门,却有侠风,今见之,果然如此。”心中欢喜,说道,“闻明将军起兵讨逆,宁不自量力,愿为明将军献上犬马之力。”

甘宁带了八九百人,比文直带的人太多,可也不够一部,且他是新来相投,虽有重名於后世,却也不可立即就拔之於显位,荀贞因也就与对待文直一样,也任他为别部司马,令其统领他自带来的那数百壮士。

此正行军途中,路上不可太多耽搁,甘宁得了任命,便即带了部曲合入军中,跟着部队前进。

他带部曲合入军中时,荀贞见了一眼,见他的那些部曲也多是豪奢打扮,内着铠甲,外披锦绣,不觉心道:“我部中最飞扬好奢的可算是高子绣了,可子绣与他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

再行四五里,到了颍川郡界。

探马又来相报:数百人正在郡界相候。

这数百人却就正是颍川的郡吏、士人了。

郭俊没来,阳翟郡府需得有他留镇,这数百人中带头的是杜佑、王兰等。

此外,又有枣祗、赵俨、繁钦、杜袭等等许多郡中的士人。

荀贞出郡时,可没这么多士人来送他,而他此番归来,却有这么多士人来迎他,不用说,这必是因他连败董兵、声威愈振之故了。

杜佑等人接住荀贞,一行人往阳翟去。

来迎接荀贞的还有坐镇父城一带的陈到派来的人,荀贞叫这些人不必跟着去阳翟,而令他们先归父城,并叫带话给陈到:叫陈到仍先镇守父城一带,如对他有别的安排,会有军令传去。

数万人浩浩荡荡,车骑甚盛,由颍川西南入境,开向阳翟。

沿途百姓闻之,多出来观看。

有那消息灵通的,绘声绘色对观者们讲述荀贞数败董兵、斩获“数万”的胜利。

荀这次讨董,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实际的进展,只是败了何机、胡轸几阵,连伊阙关的关门都没见着,更别说“攻入洛阳”了,但在诸侯群起讨董却大多不敢进兵,而唯一敢进兵的曹操又大败而逃的背/景下,他和孙坚的这几番连胜、毫发无损地顺利归来却是极其亮眼的表现了。

也就难怪文直来投,也就难怪甘宁舍南阳郡守张咨、舍袁术、舍荆州刺史王叡,而独来投他,也就难怪枣祗、赵俨等郡中士人联袂来迎。

当然了,文直、甘宁、枣祗、赵俨等等这些人或来相投、或来相迎,——那相迎的说不定此时也已经有了投奔之意,他们倒并非全都是因为敬重荀贞的“忠义扶汉”,往深里根究,乱世将至,荀贞忠义也好,不忠义也罢,对一些儒士来说可能很重要,但对很多的豪杰壮侠来说却是半点也不要紧,他们更看重的是荀贞在此次讨董中表现出来的胆略和能力。

这日将到阳翟城下,一道消息忽从南阳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