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1917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出生于柏林,刚出生时,全名叫做弗里茨·埃里希·冯·莱文斯基。是普鲁士贵族、炮兵上将、爱德华·冯·李文斯基(1829-1906),和海伦·冯·希普林(1847-1910)的第十个孩子。赫德韦格·冯·希普林,埃里希的母亲海伦的小妹妹,和步兵上将乔治·冯·曼施坦因(1844-1913)结婚。

这对夫妇很不幸没有子嗣,所以孩子还没有出生前就决定过继给他的姨父。埃里希刚出世,李文斯基就就给老曼施坦因发了电报:“你今天得到了一个健康的孩子。母子平安。恭喜。”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不仅仅其父是普鲁士将军,他的两个爷爷也是普鲁士将军(其中一个在1870/71年的普法战争中率领一个军),他的舅舅也是将军;他和大名鼎鼎的陆军元帅、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也是近亲。

冯.曼斯坦因命中注定要以军人为职业。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学教育(1894-1899),这里在1870/71年的战争后就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然后他在位于普伦和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少年候补军官团度过了6年时光(1900–1906)。

1906年3月曼施坦因作为一名见习军官参加了近卫军步兵第3团(GardezuFu?1?70?1?78)。1907年1月晋升为少尉。1913年10月他进入柏林军事学院学习(也叫战争学院或战争大学)。

在王庚前世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曼斯坦因在西线(比利时/法国1916:进攻凡尔登,1917/18:香槟区)和东线(1915:波兰北部,1915/16:塞尔维亚,1917:爱沙尼亚)都服役过。1914年11月曼施坦因在波兰受重伤,1915年重返部队,升为上尉并以参谋军官的身份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1918年他以参谋人员的身份志愿参加布莱斯劳的“前线自卫军”(FrontierDefenceForce)并服役到1919年。

1920年,曼斯坦和一个西里西亚地主的女儿,尤塔·西贝丽结婚,婚姻一直维持到1966年她去世时为止。他们有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名叫吉赛拉,两个儿子,长子吉罗生于1922年12月31日,1942年10月29日死于东线的北方战场,次子名叫吕迪格。

曼施坦因战后继续留在军队,在1920年代,他参与了创建德国国防军的进程,《凡尔赛条约》限定魏玛共和国只能拥有最多10万人的军队。1920年他被提升为连长,1922年提升为营长。1927年晋升为少校,并且在参谋本部工作,并出访国外了解军事情况。直到1933年纳粹党篡夺权力,结束了魏玛时期,开始扩充军队,破坏《凡尔赛条约》。

1935年7月1日,曼施坦因升任德国陆军参谋本部主管作战的第一厅厅长(GeneralstabsdesHeeres)。在这个职位上,他提议研制“突击炮”(Sturmgeschütz),一种自行推进的突击火炮,为步兵提供直接的重火力支援,从而将坦克力量从这项传统任务中解放出来。这项提议导致了"StuG"系列突击火炮的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证明是最成功而且最价廉物美的武器之一。

1936年10月1日,他被提升为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参谋总长(OberquartermeisterI),受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将军的直接领导。贝克和曼施坦因一起抵-制纳粹党对军队的渗透。他们同时建议陆军在新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应该具有超越其他军种的优先权,以此来对抗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

这些冲突加上他不是纳粹党的一员,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认为不合作,从而被调离柏林的陆军总部,到西里西亚的李格尼兹的陆军第十八师任师长。

1939年8月18日,曼施坦因调任南方集团军总部的参谋长,总司令是格特·冯·伦德施泰特上将,准备实施入侵波兰的“白色作战计”(OperationFallWeiss)。在这里,他和伦德斯泰特的作战处长衮特·布鲁门特里特上校一起制定作战计划。

伦德斯泰特采纳了曼施坦因的方案,此方案要求将南方集团军的主要装甲单位集中到瓦尔特·冯·赖歇瑙上将率领的第10军团,以求得决定性的突破,从而在维斯瓦河以西包围波兰军队主力。其他2个从属于南方集团军的集团军,威廉·李斯特上将率领的第14军团和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的第8军团则负责在2翼支持赖歇瑙的装甲突击力量直捣波兰的首都——华沙。

私下里曼施坦因对于进攻波兰并不是特别热心,他认为波兰作为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缓冲区更好;而且他也担心进攻波兰将会导致盟国进攻,从而将德国拖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进攻于9月1日发动,开局顺利。在南方集团军的战区内,第10军团的装甲部队追上了撤退的波兰人,使他们来不及建立防线,第8集团军在他们的侧翼,防止分散的波兰部队在罗兹、拉多姆、波兹南地区集结,形成比较联贯的军队。

按照原计划,南方集团军群应该首先向维斯瓦河直进然后转向华沙,鉴于战场形势的变化,曼施坦因和伦德斯泰特决定在拉多姆地区对波兰部队进行合围。包围取得了成功,清除了从南部到华沙的成规模的抵抗力量。

在战争初期曼斯坦因以参谋官的身分在幕后发挥影响,原本德军进攻法国拟定了以希里芬计划为基本架构,此计划为德军装甲主力配置在北方的A集团军,目的是占领法国北部的广大临海土地,以准备与英国作战(当时德国各高层军官并不认为可以在西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负来击败法国,与其去强求那不可能的幻想,不如以局部胜利为目标,因此才打算效仿希里分计划),其正面强攻比利时和荷兰,跟英法主力硬碰硬。

但曼斯坦因认为:在我们这1代之中,居然无法制定出更好的计划,而要去仿照那前人的计划。因此他修改了此计划,主张应将装甲主力配置在南方的B集团军,穿越阿登山区,由后方截断孤立英法主力部队。

他的计划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尔后由于1架联络飞机失事迫降于比利时,机上的军官以及进攻计划“黄色方案”被英法所截获,引起了参谋本部震动。在经过多次努力提交计划的情况下,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接见中他向希特勒介绍了自己的计划(来源于《曼施坦因战争回忆录》),进而获得了在军事上喜爱冒险的希特勒大大赏识,并且被付诸实行,德军最终获得极大成功,装甲部队一路直冲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只得由海路撤回英国,也注定了法国的败亡。

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德军并不像大家所想像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只能说在装甲师这个新兵种上德军的确数量较多(10个装甲师)在正确的战略和富有冲劲的将军的前提下(海因茨·古德里安、埃尔温·隆美尔),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以闪击战一举打垮了法国。此时曼斯坦因只被派赴担任第38军军长进行追击残余的法军工作,明升暗降的被挤出了参谋本部。

1941年希特勒转向俄国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3,000,000德军分成北方、中央、南面3大集团军向俄国进攻,曼斯坦因此时终于如愿以偿(指挥1个装甲军)担任北方集团军第56装甲军军长,他领导的第56装甲军在开战后的4天之内,冲入敌境达200哩的程度,令苏联军措手不及,他认为装甲部队就是要不断向前冲,以机动的方式深入敌阵,让敌人无法重振旗鼓组成新的防御阵地,一但停下来就会成为敌军的标靶,因此要不断前进,最终获的了4天深入达200余哩的成就。

1942年希特勒为了消除苏联对罗马尼亚油田的轰炸威胁,准备攻打苏军位于黑海的克里米亚半岛最大的海、空军基地,于是他命令曼斯坦因接任第11军团司令。

曼斯坦因率领第11军团表现活跃,该军团不仅攻入克里米亚半岛,在苏联享有海空优势的情况下,击败3至4倍以上的敌军。此时苏联越过克尔赤海峡向克里米亚发动逆袭,他立刻决定停止攻打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对苏军发动反击,成功阻止了苏军的进攻,俘掳敌军17万人,最终塞瓦斯托波尔港沦陷,这个光荣的战役让曼斯坦因获得了他的元帅权杖,他的成就已经足以证明其将道的卓越至极。

当曼斯坦因元帅准备越过海峡,加入进攻高加索山的行列时,希特勒却下令第11军团必须向北往列宁格勒前进,并拿下该城。对此曼斯坦因非常反对,他认为就算将第11军团充当集团军的总预备队,也比将其浪费在1个次要战场上任其消耗要来的明智。但最高统帅部的决定却无法更改,于是第11军团北上准备拿下列宁格勒。

第11军团抵达后,曼斯坦因决定以切断补给线的方式攻下列宁格勒(北光行动),此举势必要在其他方面冒着相当程度的风险抽出部分兵力加以突袭敌军的补给线。当第11军团发动攻击之后。苏军完全受到了奇袭,就在曼斯坦因即将成功之际,希特勒下令要他去解除苏军另外的威胁。但他认为这是发动此次攻势所必须承担的风险,如果不冒险的话是无法拿下列宁格勒的,但希特勒仍坚持要解决眼前的危机,于是德军歼灭了苏军第2亲卫军团。

同时恶耗传来,曼斯坦因的儿子吉罗战死了。对于痛失爱子的他无法悲伤太久,因为第6军团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了,必须等着他去救援。

此时第6军团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之中,由于希特勒下令不准撤出,突围的时机早已失去。对此曼斯坦因认为第6军团如今被大量苏军包围,如果擅自突围,则后方将会引来数百万的苏联追兵,不如先以第6军团吸引大量苏军包围,等位于高加索山的A集团军先行撤退之后,才能避免德军整个南翼遭到歼灭。

在经过希特勒同意撤出A集团军后,曼斯坦因命令何立德兵团(由罗马尼亚第3及第4军团的残部组成)往东面发动佯攻,再由第4装甲军团从南边突袭斯大林格勒以解救第6军团。

南边的苏军完全受到了奇袭,因为他们认为德军再也无力抵抗,想不到居然发动反击,就在霍斯上将的第4装甲军团攻到离斯大林格勒仅30余公里时,保卢斯上将以并未收到元首的下令撤军行动以及燃料不足为理由拒绝突围,如今再也无法挽救第6军团的命运,德军如今首要任务就是赶紧将A集团军撤出以挽救整个南面战场,并让第6军团继续吸引敌军包围,直到A集团军全军安全撤出。

1943年1月,保卢斯被晋升为元帅(历史上从未有一名德国元帅被俘,意思是希特勒要他自尽),但他选择投降,第6军团仅剩的90000人投降,只有5000多人在战后才重返德国。

2月初,德军开始进行重组。冯·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与B集团军合并,并组成新的南方集团军,并由冯·曼施坦因指挥。1943年2月21日,他对过度拉长的苏军侧翼发起了反攻。

这次攻击证明是1个重大的成就;冯·曼施坦因的部队进展迅速,孤立了苏军的前进单位和苏联红军被迫停止大部分进攻行动。到3月2日,霍斯的第4装甲军团之坦克先头部队军和肯普夫的军团支队会合,切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大部分部队,及至3月9日,德军已经在克拉斯诺格勒和巴尔文科夫?1?76?1?77?1?76?1?77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损失。估计有2,3000苏联士兵被打死,另有9000名被俘。此外,615辆苏军坦克及354门火炮被俘获。

冯·曼施坦因再向前推进,其前锋是保罗·豪塞尔的武装亲卫队第2装甲军,经过被称为第三次卡尔可夫战役的血腥巷战后,在3月14日夺回哈尔科夫。为表彰这一成就,冯·曼施坦因获得橡树叶骑士十字勋章。武装亲卫队第2装甲军及后在3月21日攻占别尔哥罗德。

冯·曼施坦因提出在夏季实施1个代号为“反手一击”的大胆行动,其目的是通过迂回到在亚速海的罗斯托夫以包围红军,但希特勒却选择比较传统的城堡行动以旨在粉碎位于库尔斯克的突出部。

城堡行动中,冯·曼施坦因率领部队在南面实施夹击,尽管有所损失,他仍然成功地实现他最初的目标,对敌军造成更多的伤亡。领导苏军防守库尔斯克的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亦称赞冯·曼施坦因。但由于由京特·冯·克鲁格和瓦尔特·莫德尔在北部地区领导的夹击几乎彻底失败了、长期缺乏步兵的支援和预备队,以及盟军入侵西西里的爱斯基摩人行动,希特勒下令取消进攻,并同时抽调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和战斗资源撤出库尔斯克战役。

冯·曼施坦因因此提出抗议,指出胜利几乎在望,因为他觉得他已经取得了局部优势,只要再作出多一点努力,他可以在苏军出动预备队前攻破防线。城堡行动失败后,苏军对精疲力竭的德军发动了大规模反攻。

德军的胜利,在意义上是要歼灭被包围的苏军,这既需要完成包围(这是德军的北部和南部铁钳会师)和长期的封锁包围圈,以消灭在包围圈内的苏军。即使第1步已经做到了并不等于第2步会自动完成。德军斯大林格勒后始终没能迫使苏军作出重大后撤,除了像卡尔可夫的临时性逆转。德军在库尔斯克的进攻暂停后,苏军便有足够的力量立即展开反攻。

1943年9月,冯·曼施坦因将部队撤回到第聂伯河西岸,对追击的苏联红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从1943年10月中旬至1944年1月,冯·曼施坦因稳定了南线的战局。然而,苏军从基辅形成了1个突出部,并在到达关键地区日托米尔。这时德军实施了成功的反击,其中武装亲卫队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和第2帝国装甲师,与第1、第7、第19和第25装甲师及第68步兵师(第4装甲军团的一部分),在日托米尔前面迂回苏军侧翼。

他们在赫尔曼·巴尔克将军的指导下,在布鲁西洛夫、拉多密歇和Meleni赢得了几个值得注意的胜利。巴尔克和他的参谋长本来想攻击突出部的根部及向基辅推进,但艾哈德·劳斯将军却赞成采取更审慎的方式。[1]1944年1月下旬,冯·曼施坦因在苏军的进攻下被迫进一步向西撤退。

1944年2月中旬,他违抗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守卫土地”的命令,命令南方集团军中的第11和第42军(包括6个师共56,000人)在1944年2月16至17日从“科尔逊口袋”中突围。最后,希特勒在行动开始后接受了这次撤退行动,并下令突围。

1944年3月俄军又再度展开攻势,并随即突破第四装甲军团与第一装甲军团之间的空隙,准备将第一装甲军团赶往罗马尼亚山区并执行包围歼灭。朱可夫将装甲兵力集中在东南边,准备等第一装甲军团往南退却后进行包围。

此时曼斯坦识破朱可夫的意图,于是严格禁止第一装甲军团退往罗马尼亚山区,但若想向西突围又必须面对苏联两个战车军团阻挡在前,曼斯坦因此要求第四装甲军团向东攻击与第一装甲军团会合,4月两军团成功会合,第一装甲军团二十万人得以避免斯大林格勒式的全军覆没,虽然朱可夫得知德军并不是向南而是向西后立刻命令部队往西追击,但为时已晚,以为可以瓮中捉鳖的朱可夫又被曼斯坦摆了一道。

尽管冯·曼施坦因从不怀疑希特勒最高统帅的地位,但他却也认为最高统帅只需要关心政治、外交、整体大战略,对于战场上战术性的问题,只需交付给将领即可,尤其是他对于希特勒的的静态硬性防御政策,完全无法认同(他在回忆录中,更直言这完全是胡闹)。

因继续和希特勒争论有关在东线的总体战略问题。冯·曼施坦因主张有弹性的机动防御战略。他准备放弃领土,企图使苏军要么过于分散,或使它们前进过令他们的装甲矛头可以在两翼反击,以达到包围他们的目标。

希特勒忽视曼施坦因的意见,继续坚持静态战。在所有阵地上,德军必须捍卫到最后1人。由于这些频繁的分歧,冯·曼施坦因公开主张希特勒放弃对军队的指挥和交由战争的专业人士管理,首先是建立东线战场总司令一职(希特勒会反对也并非没有理由。因为当时东战场上,唯一有资格的人选也只可能是曼斯坦因自己)。但是,希特勒多次拒绝了这个想法,他担心这会削弱他在德国拥有的权力。

这种争论也惊动一些希特勒最亲密的伙伴,如赫尔曼·戈林、约瑟夫·戈培尔和武装亲卫队首领希姆莱,他们都并不准备放弃任何权力。希姆莱开始公开质询冯·曼施坦因的忠诚,他旁敲侧击地向希特勒进言,冯·曼施坦因是唯心主义和失败主义者,不适合指挥部队。

冯·曼施坦因频繁的争吵加上这些指控导致了希特勒于1944年3月31日决定解除冯·曼施坦因的指挥权。1944年4月2日,希特勒任命瓦尔特·莫德尔,1位坚定的支持者,代替冯·曼施坦因为南方集团军指挥官。尽管如此,冯·曼施坦因获得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这是德国军队中第3个最高的荣誉。

他被免职后,冯·曼施坦因进入了1所在布雷斯劳的眼科诊所进行切除白内障的手术。他在德累斯顿附近休养,然后完全退出兵役。虽然他没有参加在1944年7月企图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但他在1943年左右已从亨宁·冯·特雷斯科等人中知道有关的阴谋。

尽管冯·曼施坦因也同意这种改变是必要的,但他拒绝加入他们的行列,因为他仍然认为要遵守自己的职责。(他以1句“PreussischeFeldmarsch?1?70?1?71llemeuternnicht“-“普鲁士的陆军元帅绝不叛变。”来拒绝)他还担心,1场内战将随之而来。虽然他没有参加策划行动,他亦没有背叛他们。

1945年1月下旬,他从他们的家园集合了他的家人和把他们疏散到德国西部的格尼茨。他在1945年8月23日向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投降和被英国军队逮捕。

在纽伦堡审判期间冯·曼施坦因并未被起诉,而是以证人的身分出席。纽伦堡审判后冯·曼施坦因被英国软禁。冷战期间受到来自苏联的压力,英国政府接受苏联的指控并将冯·曼施坦因以战争罪起诉,并且在1949年于汉堡举行的英国军事法庭审判前将他送入监狱。

由于冷战期间苏联的需求和他的过去的功绩,许多英国的军事专家,例如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以及战略家李德·哈特爵士,都曾公开表示对冯·曼施坦因的处境感到同情。

二战以后,由于东西方国际形势的逆转,尤其是西方社会认为前苏联成为欧洲文明的共同敌人,而在地理上处于对阵苏联前方的德国,其军事地位和作用又重新需要定位。于是,西德重建国防军,由于曼施坦因卓越的军事战略才华,被聘请担任西德国防-部高级顾问和联邦国防军名誉参谋长,并且,曼施坦因也成为北约的军事顾问。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von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是一名终身从军的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纳粹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尽管他从未成为纳粹党的一员,他却被授予了陆军元帅eneralfeldmarschall)的军衔。

冯·曼施坦因的构想最终成为制订征服法国的“镰刀收割”(Sichelschnitt)计划的依据。在东线,他先后指挥了位于克里米亚和列宁格勒的军队,并随后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官。在此岗位上,曼施坦因取得了现代战争史上最伟大的胜利,面对于人数和装备都占据优势的苏联,他成功地阻止了红军自斯大林格勒胜利之后的进攻势头,并成功地发动反击,夺取了哈尔科夫。

尽管他从不质疑希特勒对于德国军队的绝对指挥权,但是却以敢于在许多问题上当众反驳希特勒而闻名。在通常情况下这将导致丢官罢职,但曼施坦因却可以在希特勒面前用事实证明自己。最终,因为和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导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职。

战后,他被英国军事法庭于1949年以战争罪判处18年监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为医疗原因被释放了。随后他成为了西德政府的高级顾问,协助建立新的德国联邦国防军(Bundeswehr),并成为其名誉参谋长。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不仅仅其父是普鲁士将军,他的两个爷爷也是普鲁士将军(其中一个在1870/71年的普法战争中率领一个军),他的舅舅也是将军;他和大名鼎鼎的陆军元帅、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也是近亲。他命中注定要以军人为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