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将第二代莲花堆的铀利用效率打了一个埋伏,但是如此巨大的增长率还是给了朱云谦教授又一个巨大惊喜,现在第一代莲花堆已经有接近百分之四十的铀利用率,再提升百分之五十,那不就是差不多百分之六十了。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啊。等于是同等数量的铀资源,现在又能够延长一半的使用时间了。也意味着产生的核废弃物将进一步大幅度减少,极大减低了核反应堆在废弃物处理方面的环保压力。
“这个没有问题!”朱云谦教授断然回复道,别说他是奉命协助杜克进行研发的,就是杜克没有那个小型机的经费补助,他一样会向上级强烈申请加入杜克这个研究项目来。
第一代莲花堆虽然对于国内电力供应来说,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做出贡献,但是朱教授相信那不过是时间问题,即便是现在有人阻挠也最终挡不住技术进步的大潮。
而在这个第一代莲花堆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化S1和S2系统,将会为舰艇动力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朱教授相信以后不只是海军舰艇,对于大量的万吨以上巨轮来说,在S1和S2动力系统解决了安全和保密这个问题之后,将来也会成为它们永不枯竭的动力。
如果真是这样,对于海洋运输,或许一个全新的核动力大时代即将到来。
“杜克,你的第二代莲花堆设计主要改进点将在哪些地方?”想到这里朱云谦教授这个长者都不免有些热血沸腾,他好奇地问道。
“主要是增加一个粒子轰击辅助系统,让铀利用率在粒子轰击下使用更加充分。”杜克对于这个原理但是没有半分保密的意思,说起来他自己的核研究班底现在还是太弱了,如果没有朱教授他们参与,很多工作都必须杜克手把手去引导着才能研究下去。
这可是不是杜克想要的研究团队,但是现在没有办法,最好的核反应研究专家基本上都集中在各个国家官方手中,杜克就算再出高薪都很难逐渐一个比国家队还要强悍的研究团队出来。
所以杜克面对朱教授的问题,详细地将自己的思路一一解释了一下。朱教授是真正的核研究大行家,对于瑞士那个亚临界粒子核反应研究项目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很快就明白了杜克的思路。
只是原理弄明白很简单,真正要实现这个原理,中间不知道有多少设计和制造工艺难题需要解决,瑞士那个亚临界粒子核反应研究项目并不是第一个研究这个方面的,但是他们却是当今世界研究这个方面最有成果的。
毕竟欧洲在核反应研究的基础和工业加工基础摆在那里,他们有德国最好的加工机床,世界一流操作工人,在驾驶吸引和集中差不多占世界上研究这个方面一半以上的专家学者,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都还不能站在世界的巅峰,他们真的可以买块豆腐撞死算了。
听到杜克的这个初步设计思路,朱教授感觉一个核反应的春天即将开始,对于核研究的从业人员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但是如果没有赶上杜克这班快车,那也是一个悲哀的年代。
朱教授庆幸自己临到老了,居然在人生的夕阳时刻还能够赶上这么一个春天般的日子。如果能够协助杜克搞出第二代的莲花堆,此生真的可以无憾了。
“杜克,你说的这个事情,我这就回去向上面打报告,不出意料的话,我们还能够在这个领域再次并肩作战,虽然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这个老头子早就该退居二线了,但是遇到这么一个核研究的春天,怎么着也要再拼一下。”朱教授有些激动地说道。
有了朱教授的保证,杜克感觉这事儿大有可为,他初步做了一个方案,将所需要采购的超级小型机需求列出了一个清单,然后交给SAL的采购部门去做一个采购预算,对于他来说,钱的问题反而是小问题,人的问题才是他现阶段很难解决的大问题。
送去验证的方案很快就出来结果,果然,按照杜克的建议重新做的模拟演算中,现有设计的小型化S1和S2莲花堆,完美地体现了设计的各种预期输出特征参数,这就意味着设计工作基本上可以定型了,可以开始进行实际的实验堆建设了。
对于朱云谦教授的团队来说,也意味项目有了一个完美的阶段性成果。虽然在这个项目当中,杜克一个人解决了项目中最大的难题,但是对于很多设计细节来说,团队专家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能够有这么一个完美的里程碑结束点,大家都很兴奋,在基地为此举办的庆功会上,平日滴酒不沾的专家们,都破例喝光了基地准备的几瓶白酒。
对于定型后的实验堆建设来说,现在除了少数定制部件之外,大多数同莲花堆通用的部件早就完成了,而基础建设工程部分更是先期就准好了一切准备,所以设计定型后,S1和S2型小型化莲花堆建设周期很短,比起一般的核反应堆实验堆建设周期来说简直就是飞速。
同发电用的莲花堆相比,这俩套S1和S2小型船用莲花堆的自动化程度更高,为了适应船上的狭小空间,这两套核动力系统的占地面积很小,在莲花堆基地中随便找一个角落都完成安装调试。
完成调试一切正常后,第一次临界测试两套系统都一次性成功,让暗中捏了一把汗的朱教授欣慰不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搞出一套新的核动力系统,放在以前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虽然说现在有了7号工程,可以用大量电脑模拟运算来减少原来的实际测试,但是对于莲花堆小型化项目来说,如果没有杜克犹如神一般的正确指引,每每在项目组研究刚刚走上歧路的时候就被带回来,朱教授估计最少也得多两年以上的研发时间才能达到今天这个效果。
可以说项目组有一个天才般的人物存在,能够减少最少一半以上的研发时间,为什么人才重要,在这种高精尖项目上就完全体现出领军人物同一般人物相比的巨大差异。
因为朱教授自问这个项目如果是由他来主导,现在估计连设计定型都还早,更别说进入临界测试了。
这个还只是解决了动力驱动问题,接下来周边诸如安全防范,抵御敌方攻击等设计考虑,就是另外项目组的课题了,对于杜克来说,这个项目到现在,基本上就告一个段落了。
要将周边的设计测试都完成使得S1和S2核动力系统形成真正的战力,乐观说至少都还要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但是今天临界测试成功,那些决定将在建大型舰艇动力系统暂停下来等待莲花堆小型化的大人物们,现在终于可以将一颗心放回肚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