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秦

第三百一十章 南下

ps:好安静的书评区呀,求收藏,求红票,求订阅呀,兄弟们!!!

燕太子丹巡行各县,只不过带了一师的精骑而已。

太子丹有赵王割让的诏旨在手,各县令长又早都接到了将军李牧的命令,对于燕国的接收,虽然有一点点不情愿或者说别扭,但如今是大王诏旨,将军命令,那也只能是顺从。

当然,不顺从也只能是挂印而走罢了,李牧征召代北军,各县丁壮都已从军,能留在各县的,无非是老弱罢了,想凭城抵抗那可是太难了点。

何况这些守令,还真是很少有抗拒燕国接收的心思。

赵国经营代北几十年,此地比起邯郸,甚是苦寒,原来赵国王室的世家显贵,虽也有分封在代北的,也没人愿意迁移到代地。这代北三郡的守令,多是选自本地豪家大族,其中多有原来的林胡等部的族长贵族转化而来,像李牧的副手司马尚,本就是出身于胡族。

虽然出身胡族,但几十年的熏陶归化,代地这些世家大族,也都早已尊奉华夏文化以华夏之族自居。虽然没有进入邯郸为官的不多,但在代北三郡,大部分官员将佐,可都是这些世家的子弟。

这些豪家大族,生于斯长于斯,家族土地都是在此,保护家园不受外人之侵,维护国家政体,当然没问题。但毕竟距离邯郸遥远,要说是对于赵国王室有多么忠心,那可未必。李牧镇守代地十几年,择贤任能,将代地世家大族凝为一体,在这些世家大族眼里,将军李牧比起邯郸的赵王来说,只怕是更为的真实和清晰,也更值得效忠和服从。

当初李瑛以美貌和才学闻名于代北三郡,不少世家子弟,都有攀亲李家的想法,虽然多经努力,毫无效果,李瑛外嫁燕太子丹,但对于李家人,各世族大家都还有一份亲近。

除了这些原本出身胡族的世家,代地最为著名大族,则是冯家。

代北的冯氏,出身韩国,长平之战前,韩国上党守冯亭拒绝降秦,将邯郸献给了赵国。冯亭受封万户,三县之地。封地就在雁门。

当时秦赵两国激战正酣,冯亭留在上党,协助赵军占领上党,其家族子弟则是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上党,长平大战,冯亭战死,留居上党的冯氏子弟,就成了秦人,作为世家子弟,后来陆续入仕秦国,目前在秦王政身边为郎的冯劫冯去疾等人,即是冯亭的族人。

而另一部分冯亭的直系亲属、族人,则迁移到代北居住。

冯亭于赵有大功,其家族又众,子弟中多有干才,几十年下来,遂成为代北大族,冯氏的家主,乃是冯亭的长子冯山,承袭冯亭的爵位,为剧阳君。

李牧镇守代北,时常与冯山往来,李冯两家,交情颇深,冯氏子弟在军中的不多,但各郡吏县令中,可是有不少。

赵国割让两郡给燕国,冯氏得到消息甚早。

对于燕国秉持什么态度,是大力合作还是冷淡处之,冯氏宗亲都在看冯山的态度。

冯山袭爵,虽然和李牧交好,但冯氏族人在代北风头甚劲,为了避嫌,冯山作为冯氏家主,爵位又高,反而很少直接参与政事。

李牧收到赵王割让两郡的诏旨之后,当即私下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冯山。

冯山没有回信,他在等,他要看看燕太子丹具体什么态度。

关于冯氏,燕太子丹当然知道,加上李牧专门暗中提醒,太子丹当然知道怎么做。

他和李瑛率军到善无城,见过善无令之后,好言安抚几句,当即带了车马,和夫人李瑛专程上门拜访剧阳君冯山。

随身兵马并不多,只不过有羽林郎官百余人罢了,但携带的礼物可是不少,除了金玉器物,更有良马百匹,财帛五车。

两人见面之后,燕太子丹先奉上礼物,随即以燕王的名义,封冯山为燕国剧阳君,并力邀冯山出任云中守。

太子丹诚意拳拳,冯山大喜,欣然从命。

延请冯山出仕并赐爵,表明了燕太子丹对本地世家大族的态度,加上有李家的渊源,太子丹每到一地,总能有世家大族预先接洽,鼎力支持。

这些世家大族,或是子弟在军中任职,或是族人出任各地守令,有了这些大族的支持,接管各县进展的极为顺利。太子丹每到一地,都是先挽留原来的守令官员,只要愿意留下的,一律赐爵,并以原职留任。然后大摆酒宴,宴请当地豪族贤达,倾心结纳。

对于这些世家贤达,太子丹选名声素著的,或为自家宾客,或为郡中幕僚。雁门云中豪杰,见太子丹礼贤下士,又有冯氏榜样在先,遂纷纷归附效力。

燕国的接收,有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当然进展颇顺,云中雁门两郡,迅疾平定。

两军平定,太子传令各县,但有各家子弟在将军李牧军中者,一律视同在燕军效力,日后子弟既可永久留在将军部下,也可回乡参加燕军,一体按军中制封赏。

由于燕赵联军大破匈奴,除了云中各地有部分城池守军之外,李牧将杨清砚所属的云中赵军也一体集中带走。雁门云中各城,大为空虚。

不过现在秦燕两军正在广武城交战,秦军被范增挡在南面,北方的匈奴又已败亡,各城倒不担心敌袭,倒是无需保留太多的力量。加上丁壮都已从军,农事乏人。太子考虑到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不利,到了秋后,只怕各地庶民日子就要难过。太子丹号令各地,抓紧组织,鼓励农耕。

丁壮不足,难免耕作误事,太子丹将原先收缴的匈奴战马一万匹,借给各县,让各县分至各乡,多多使用牛马耕作,增加效率。同时豁免两郡本年赋税,以加恩两郡之民。

启用和保留原来的管理豪族,是为了迅速稳定局面,但既然拿下了两郡,就要将两郡各县尽快纳入燕国的轨道。在冯山的协助下,太子丹按照燕国官制,设立各县之官,同时征召各世家子入羽林营,担任自己的郎官侍卫,同时在雁门郡治善无城,集中各世家守令年幼子弟一百三十余人,开办蒙学,由李瑛亲自掌管,以武阳带来的那几位羽林幼营的子弟协助,教授文字和“蒙童大道歌”。

太子丹领兵,巡行到云中城,恰好派出去收拢整编匈奴各部的将军杨烈,将契合仁等匈奴降将的家眷族人从漠北押送到了云中,男女老幼,总共约计三千余人。牛羊数万头,太子丹传令,让契合仁等降将,将家眷牛羊财产各自领回。

除了这些人之外,杨烈派军押送过来的,还有紫轩扎等几个匈奴本部贵族。

紫轩扎随头曼单于退出山谷之后,在桓齮突袭大营的时候,紫轩扎领着几个心腹,侥幸逃脱了搜捕,败退回本部,在杨烈等人收拢匈奴各部的时候,紫轩扎纠合了千余溃兵,四处扰乱,就连杨烈押送契合仁等降将家眷的队伍都受到了袭扰,后来被桓齮大军围住,力战兵败,失手被擒。

上次桓齮和萧晨两人偷偷将抓获的匈奴贵族一斩而空,太子丹明着啥也没说,暗地里却是警告了两人一番,这次抓获了紫轩扎等人,一来没啥油水,二来也怕惹恼了太子,遂好好的将几个人都给押了回来。

太子丹对于紫轩扎,还是有些印象的,知道这是个猛将,当初在山谷交战,先锋大将就是此人,如今匈奴尽灭,被自己改编,只要不让此人回到本部当中,那就没啥危害,这等勇武之人,留着说不定将来还有用,所以颇有招降之意。

不想太子丹还没作出决定,只是吩咐先把紫轩扎几个押下去关押,外面侍卫来报,道是契合仁求见。

太子丹颇为惊讶,契合仁刚去领取自己的家眷财物,才走了没多久,不好好和家人团聚,又赶过来求见干啥?

反正没什么大事,见就见吧,太子丹传令相见。

没想到,契合仁和几个降将拜见太子丹之后,当即伏地痛哭,恳求太子丹为自己做主。

太子丹大惊,还以为契合仁等人家眷财产为燕军将士侵夺,所以前来告状,没想到问时,却不是因为燕军,而是因为紫轩扎。

太子丹问时才知道,紫轩扎袭击燕军押送的匈奴降将家属队伍之时,知道这些人乃是降将家眷,当时大怒,道是匈奴之败,就是败在这些败类手里,故而大肆劫掠斩杀,其中契合仁和几位大将的姬妾被尽数劫掠,子女宗族斩杀了不少,亏得燕军救兵及时赶来,这才保住了大部分降将家眷的性命。

如今紫轩扎也被押来,契合仁等降将虽然也知道自己在燕军中地位尴尬,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但好歹是率兵两万归降,又是被太子丹册封了的,总比紫轩扎地位要高的多,故而赶紧来到太子丹帐中,求太子丹为自己做主。

太子丹看几位降将,当即安慰道:‘诸卿平身,平身,卿等既归降我燕,即为我大燕之臣,有所委屈,我当为诸卿做主。”

“紫轩扎顽固不化,抗拒大兵,拒不归顺,着实可恶,如今又残害卿等家眷,自不可活!”

“紫轩扎几人,就交给卿等,自行处置就是!”

契合仁等人,哭着谢过太子,这才下去。

紫轩扎被燕军押到契合仁处,紫轩扎见了契合仁,破口大骂叛逆狗贼,契合仁紫涨了面皮,骂道:“尔这厮小人,某等降燕,原本是迫不得已,尔抗燕也就罢了,偏杀我子弟,此仇不报,非人也!”

当下,契合仁和几个手下将佐,将紫轩扎吊起在高杆之上,将随自己降燕的将佐尽数传来,众人摆了酒宴,一边饮酒,一边各自引弓飞射,足足射了百余箭,如同一个刺猬一样,这才放下,用小刀割了,就在火上烧烤,吃肉解恨。其余跟随紫轩扎的几个将佐,见了紫轩扎惨状,吓的都是求饶不已。

契合仁怒气不息,终于将这几个尽数都斩了,将其首级,祭奠自家子弟,又是痛哭一场,这才罢休。

契合仁降燕,原本是被迫于形势,后来见太子丹宽宏,对降将也是不错,这才有些心甘,只是每每想到自己乃是匈奴族人,却是背叛本族,心里总是怏怏不快。

这回紫轩扎大杀其子弟宗族,反是太子丹令其大仇得报,倒让契合仁想的开了,什么本族,外族,本族之人未必对自己都好,外族之人未必就不好,匈奴如今尽数归燕,全部成为燕民,看太子丹布置,安抚匈奴部民,甚是仁厚,又说两地贸易,两边不战,又能互通往来,想必日后匈奴各部日子要好过的多。自己就一心一意做个燕人好了。

眼看两郡顺利收拢,郡县官吏各安其职,漠北匈奴,杨烈编户整理各部,进展也是颇顺。太子丹向各部万户发出令旨,道是匈奴漠北各万户、肯特各万户和呼伦各万户,漠南各万户,自去年征战至今,将士多有伤损,如今春来,正是畜牧蕃息的好时节,各部宜早早收兵,诸将军、万户、善加安抚牧民,安心畜牧。多多生产,鼓励千户百户等官,带头和七郡之地互通往来。如无外地之侵,诸将军不可擅自对外用兵,好好休养生息为上。

匈奴降将数千口,这都是原先匈奴的豪装之家,既不能留在匈奴那边,留在云中这里,毕竟离原来部族太近,或许会有后患,还是按照前议,送到武阳城中安置。

太子丹一声令下,这数千口,带了车马牛羊,在一千燕军将士的护送下,穿过代郡,自上谷郡而到中都,再转到武阳城。

武阳城中,现在是韩非执掌政事,见了太子令旨,韩非知太子之意,将这些将佐,赐了田宅土地,让其安居,同时各家幼年子弟,也都选入蒙学当中学习文字典籍。至于这些将佐,则收入武阳的留守军中,参加操训就是。

广武城下,王翦和范增打了一个月,却依然是个平手之局。太子丹知道,王翦兵马在前线数月不战,如今猛攻广武,又无战果,锐气已尽。有范增统兵相抗,秦军在代北,已经没有大作为,最重要的战场,还是在太行以东之地。

于是太子丹南下广武城,将城中精骑,调出一个军随自己南下,经飞狐道奔中山,参加李牧那边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