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城中,叫来洪继勋、赵过等人。
邓舍连衣服都没有换,只略略洗了把脸,便就直接与他们在书房相见。推门入内,他问洪继勋的第一句话就是:“洪先生,连日不见,听说你闭门在家,苦思咱们上次说起的那件事儿。不知现在是否已有良策了?”
洪继勋不答反问,说道:“臣请问主公,现在大都那边的情形怎样了?可有新的消息传来么?”
邓舍振衣袖,大步流星,从诸人面前穿过,直入主位,坐下来。不但赵过、洪继勋来了,李首生也在座,便在邓舍的右手边。听了洪继勋此问,当下,他与李首生说道:“大都那边的情况你最熟悉。给洪先生说一下。”
李首生应是,答道:“大都那边,姬冲与玛乐格还没新的消息传回。根据上次的情报,可以肯定的有两件事。其一,王保保夜见搠思监,并密谈甚久,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其二,见过搠思监后,次日晚上,王保保又见了朴不花,这一点也是已经得到确定了的。此外,另有一点存疑。”
“哪一点存疑?”
“通过一个渠道,玛乐格探知王保保似乎还与鞑子的皇太子见面了。”
洪继勋眉毛挑起,大感兴趣,说道:“噢?”
“只是这一点,至今还没有确定。想那王保保即便如果真的是去见了鞑子的皇太子,其行踪也定然是会十分隐秘,知道的人必然不多。也是多亏了玛乐格是个色目人,有了这层身份的掩护,探听起消息来很是便利,但尽管如此,他也只是风闻传说,到现在也还没有能将此事落实。”
洪继勋沉吟说道:“‘空穴来风’。既有这个传闻,便就说明不排除有此事存在的可能性。李首生,此事非同小可,你们通政司可是要多下些功夫。一定争取要在短日内获取确凿的消息!”又问道,“察罕动静如何?”
“孛罗兵临冀宁路。昨日晋冀方面传来线报,说孛罗此次动用的兵力有五千人左右,分为三营,分别屯驻在冀宁路的左、右、中三方。并已有多次主动挑衅冀宁路的察罕驻军。但是也不知是否因察罕的命令,冀宁路的察罕军却一直都是按兵不动,守城而已,对孛罗的挑衅毫不理睬。”
“五千人?”这点人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洪继勋低头思忖片刻,又抬起头来,问道,“察罕可有援军派去?”
李首生摇了摇头,说道:“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察罕军都没有异动。并不曾见察罕有派遣援军的举止。临汾传来情报,说自孛罗压境以来,察罕至今都还没有出过临汾城一步。另外,还有两条消息。”
“是甚么?”
“都是有关孛罗的。一条从大都送来,说在大都也见到了孛罗的使者。另一条是从大同送来的,说数日前,见有一彪军马趁夜出城。观其方向,似乎是往西边而去。”
“往西而去?人马多少?”
“因这股出城的军队戒备森严,具体的人数没法探明。只能大概估计,从他们留下的饭灶、痕迹等等判断,应该也是在五千人上下。”
“也是五千人?”
“是的。”
“派去冀宁路五千人,往西边又派去五千人。孛罗这是在搞什么名堂?”
赵过迟疑说道:“莫、莫不是想往东胜、云内、丰州等地去么?”
东胜、云内、丰州等地距离大同很近。两年前,关铎的辽阳红巾军曾在此地被孛罗打败,邓舍、赵过、李首生都是亲自经历过此役,印象深刻。要是没有当时的丰州溃败,也不会有后来邓舍的永平起兵。
不过,印象深刻归印象深刻,说到眼下,对赵过的推测,邓舍并不赞同。他提出了两个反对的理由,说道:“年前,鞑子的阳翟王在岭北造反,曾有过进军腹内的企图。但是早在几个月前,他便就已经被鞑子皇帝击败,人也被杀死了。现如今,漠南、漠北一带早就便已无战事。此其一。
“其二。况且,现下又是正当孛罗有意南取冀宁路之时,单单敌对察罕,他已是十分吃力。又怎可能在此关键时刻,主动分兵遣去东胜、云内、丰州等地?所以,这股出城的人马定然不是去东胜、云内、丰州等处的。”
“那、那以主公之见?”
“孛罗用兵,虽然说远远不及察罕,但是他却到底也是久经战事,对用兵之道也算是‘精通’。……,现在咱们的情报不足,对他遣军西去的目的,我也有过深思,但都是猜测罢了,并无定论。洪先生,你以为呢?”
“以臣之见,……。”
“如何?”
洪继勋请邓舍取出腹内的全局地图,铺展地上,起身离位,走近观瞧。看了多时,说道:“孛罗当此挑衅冀宁之时,突然却遣军西去,确实有些奇怪,波诡云谲。但以臣之见,臣以为其之用意不外乎应该有三。”
“愿闻其详。”
“一则,大同与冀宁路之间隔有五台山,如果从大同直接南下,道路不好走。孛罗遣军西去,也许是为抄近道、绕过五台山,增援他先前派去冀宁的军马。二来,他也有可能是故布疑阵,做出向西想要入陕西境的姿态,以此来吸引察罕的注意力,促使察罕分兵布防,从而减轻其前线的压力,帮助其前线所部能够快速地攻占冀宁。而其三、其三,……。”
“其三怎样?”
“其三,也没准儿,孛罗是确有西入陕西之意。”
李首生说道:“‘西入陕西’?大同南边是冀宁,西边是陕西。冀宁、陕西两地,如今大多都在察罕手中。要论军马的数目,孛罗不及察罕;要论兵精,他还是不及察罕;要论粮足,依然不如察罕。但是若以先生的这个推断,那孛罗就是想要两线作战?他不会这么蠢吧?”
洪继勋的第一和第二个推断是有可能的,但是他的第三个推断未免太过大胆。孛罗哪样都不如察罕,只攻打冀宁就已经很是不易了,怎么可能两路并进,一边打冀宁,一边还更去入陕西呢?并且,他这两路军马都是五千人。临对强敌而分兵多路,是兵家大忌。更何况两路军马不分主次?分明自寻死路。更是让人觉得不可能。李首生以为孛罗不至如此。
洪继勋虽然提出了这个推断,但就他个人来说,其实对此也是拿捏不准的。并没有反驳李首生。
诸人讨论了会儿,都觉得如坠云雾,因为情报不足的原因,一时间猜度不透。邓舍转开话题,说道:“既然猜不透,现在就先不说这个了。等情报再多点,然后再议。先生,说说你对咱们上次讨论那事的意见吧?”
“对上次与主公所讨论之事,臣的想法还不成熟。”
“没关系,尽管说来听听。”
洪继勋回到座位,喝了口茶,说道:“如果察罕果然有意先取孛罗,而察罕与孛罗此战还会打的较为激烈,那么我益都该如何行事?臣思得有两策。一路可称之为循规蹈矩,一路可称之为迂回侧击。”
“何为循规蹈矩?”
“出济南,渡黄河,以精卒直击高唐、东昌等路,借机收复田丰所丢失的地盘,扩大我益都的势力范围。此一策,有一个好处,一个弊处。”
东昌路就在高唐州的南边,两地相邻。
邓舍问道:“好处为何?”
洪继勋答道:“好处是此一计循规蹈矩。高唐州、东昌路比邻我济南,向南、北展开。我军打下此两地之后,后有济南可为顶点,再后边又有益都城可为支柱。就像是一把伞,可收可放。形势若是对我有利,我军便可继续外扩;形势若是对我不利,也大可收缩。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弊处为何?”
“察罕在高唐州、东昌路布下有不少的军马。我军如果要攻打这两地,还需要强渡黄河。就算战事顺利,也定然会损失不小。”
“这是循规蹈矩,我知道了。迂回侧击呢?又是为何?”
“迂回侧击,顾名思义。我军若打高唐州,那就是直线出击;如果迂回侧击,那就是曲线出击。”
“怎么一个曲线出击法?”
“走泰安,取济宁。”
“取济宁?”
济宁路与泰安州交界,位处泰安西南。北边是东平路,再北边就是东昌路。泗水、曲阜、兖州、任城、沛县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归属济宁路管辖。
邓舍闻言,不禁转首,看了李首生一眼。此前,便在李首生送玛乐格密报时,邓舍问过他的意见,他就曾经提议若察罕欲先取孛罗此事属实,益都不妨就趁势攻取济宁。原因是根据情报,济宁路的察罕军并不很多。
洪继勋接着说道:“此一策有好处二,同时亦有弊处二。”
“好处为何?”
“高唐州与我济南之间有河水相隔,强渡不易。但是济宁路与我泰安之间,却并没有不好渡过的河水,有利我军行军。此是其一。
“其二,济宁的地位很重要,是南北转输的要地。其地南通江、淮,北连河、济。若是能取下此地,则我军南下,可至徐州;向西南,可入河南;往西北,则可威胁山西。闭则为锁钥,开则为通关。可攻可守。
“是为向来东方有事,必争济宁。先前察罕犯我山东,也是先取的济宁。因此,如今我军若想趁势反击,则济宁一地,也必然是不可不争夺的。”
诚如洪继勋分析,济宁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如果益都能够夺取济宁,那么,在日后迎对察罕的战事中,就会稍微扭转一点局面,从纯粹的被动防御转变为可攻可守。邓舍面沉如水,声色不动,问道:“弊处为何?”
“济宁与我泰安之间,虽无大的河水相隔,但是在济宁东南边的边界处,却有一个大泽,——山阳湖。我军若想入济宁,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泗水河畔的兖州以及山阳湖北边的任城一线。李大人虽然探听得来了情报,说察罕在济宁驻军不多,但是却也有万人之众。料来,他定然会在此两地驻有重军,防范绝对会非常森严。我军没有花巧可取,必须只能硬碰硬。倘若不能速攻、久战不下,待察罕反应过来,其部后续的援军赶到,则我军怕就难免会白白辛苦,出现劳师糜饷、师出无功的情况。”
“这是弊处之一。弊处之二呢?”
“其二,济宁北边是东平路,南边是河南,西边是曹州、大名路。这些地方现如今都在察罕的掌控中。即使我军可以速胜,不等察罕反应过来,不等他各地的援军赶到,我军就已经很顺利地攻占了济宁,但是打下来容易,想守住却肯定会是很难。三面有敌,形同孤军深入。压力会很大。”
邓舍哈哈大笑。
洪继勋等不由愕然。洪继勋问道:“主公因何发笑?”
“先生所见,正与我同!”
洪继勋诸人更是愕然。李首生问道:“主公此话何意?”
邓舍却不先回答,说道:“我今天出城,下午去了牛家村。见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墙角鸡圈处垒起的有一块凸起。当时我不明白,就问那人家,在墙角垒个凸起是做甚么?那人家回答说道,是因为怕鸡子啄坏了墙。”
饶是洪继勋聪明绝顶,也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迷惑问道:“主公忽然提起此事,却又是为何?敢问可是有何深意?”
“那鸡圈两面是院墙,两边是圈栏。等同四面皆有阻碍。洪先生,你觉不觉得这种四面有阻的情形,是否看起来有些眼熟?”
“主公的意思是在说?……,像我益都?”
“正是!我益都两面有敌,两面临海,不也是四边有阻么?与那鸡圈何其相似!”
赵过恍然大悟,接口说道:“若、若我益都就好比是那个鸡圈,则、则咱们就是圈中的鸡子。”
“一点儿不错。牛家村的那户人家,怕鸡子啄坏了墙,所以特地在墙角垒起了一处凸起。我想请问诸位,我益都这个鸡圈的墙角又是在哪里?”
李首生道:“北为河间路,南为济宁路。”
“然也!若把察罕的封锁比作一道墙,则墙的最北边就是河间路,而最南边却便是济宁路。我军若想将这道封锁打破,以我看来,最好的上策并非是‘循规蹈矩’。咱们不应该去打高唐州。高唐州在这道封锁线的中间,就算我军能将之打下来,一来,就好比打墙。我只听说挖墙脚的,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从中间动手。若是从中间动手,目标太大,一击之下,墙壁肯定会塌。而如果察罕的这道封锁线一塌将下来,压力实在太大。
“二来,高唐州突出在外,后有河水与我相隔,也正好比是一个出头的椽子,定然难以久持。我军是怎么收复济南的?还不就是因为济南和我益都同在河水的一侧,对我军有利么?我之济南,就是察罕的高唐州!”
“主、主公是想?”
“我已经决定,等确定了察罕果然是想要先取孛罗,我军就趁机攻取济宁!”
“可、可是,洪先生适才说我军若是攻取济宁,虽有两利,也有两弊呀!”
“山东,四战之地。这个地方不比关内,缺少险隘,纵深浅,又多是平原、丘陵,连大一点的湖泊、森林也都没有,太不合适守御了。从来得山东者,若想成就大事,只有不断地向外扩取,绝不能固步自封。攻取济宁,虽然有两弊,但是总比坐山观虎斗、半点动作也没有要强得多!”
邓舍这一番话说下来,看似斗志昂扬,其实蕴含其中的意思,明明攻取济宁是无奈之举。
要想求得发展,要想在益都站稳脚跟,只是单纯的守御远远不够。虽然说益都才经战乱,但是如果察罕真的与孛罗开战了,这个机会却还是必须要抓住的。如若不然,等察罕解决了孛罗,益都的前途就不言而喻了。
赵过说道:“主、主公所言甚是。但、但是,我军取高唐州还好说,如、如果攻取济宁,诚如洪先生所言,纵、纵使打下来,也是形如孤军深入。以、以我益都现在的情形来看,军马勉强够用,唯是粮秣?”
益都缺粮,不足以支持太长久的军事行动。邓舍说道:“对此我也有想过了。今天出城,我见乡间麦苗的长势都还不错,大部分地方也都渐渐地已经在开始恢复元气。现在是三月底。我军如果能够打下济宁,不管再多困难,只要坚持两三个月,等到秋收,情况应该就会有所好转。”
他问洪继勋,说道:“先生以为呢?”
洪继勋闭上眼,想了会儿,又把眼睁开,说道:“主公用鸡圈来比喻益都,很形象、很贴切。如此,似乎也只有先取济宁是为上策了。”诸人正在商议,堂外侍卫入来通报:“启禀主公,有通政司的人在院外求见。”
“何事?”
“说是大都来有一份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