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贼

22 永明

骆永明到的平壤海港,谢过了商船,下的船来,远近观望。

虽然元旦才过,还在新年里边,这海港内外却丝毫也不冷清。樯桅如林,白帆如云。粗略一眼看过,少说停泊了有数十条的大小船只。有的离岸较远,不时见有水手在船板上行走;有的临岸较近,或搭了板子、或用小船来往,正在装、卸货物。人很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其中,有穿戴较好的,或绫罗绸缎,或狐裘缓带,保养不错,眉眼中透露出精明,一看就知,此等人必为商船的管事。

不过,既为港口,人群里自然还是以劳力为主。有说高丽语言的,也有说汉话的。说汉话的人中,又有语调生硬,听来怪怪的,大约本为高丽人,才学说汉话不久。一个个大呼小叫,脚步飞快,或扛着麻袋包裹、或用小车推送。大冷的天,全都是汗水淋淋。

夹杂在商船管事与劳力之间,间或又有穿戴吏员服饰的人。有的在与管事沟通,有的在指挥劳力搬运。这些人,骆永明当然也知道,应该就是平壤船舶司的僚属。他缓步行在人群中,边走边看。

两个多月前,他就是从这里随军渡海去的益都。较之两月前,港口似无大的变化。走不多远,因他穿的是军服,有船舶司的吏员注意到了他,快步迎上,作个揖,说道:“作揖,大哥。从哪里来?”

正好有辆手推车经过,骆永明侧身让开,也回个礼,答道:“俺从益都来。”

“如今哪里去?”

“俺往平壤去。”

“这港口来往的都是商船。大哥搭了商船来,不知是为公事?还是为私事?”

“却是为公事而来。”

那吏员一听,很热情,隔了人群,往东边一指,道:“大哥既为公事来,却是用不着俺们船舶司了。您往那边去,不用转弯,直着走,瞧见那处红色的屋檐房顶了么?便是朝鲜分枢密院在这里设置的官衙。一为统调港口驻军,二来,即也专为接待因公而来的军爷们。”

骆永明打量那吏员,看他模样,分明不似汉人。高丽人有一种典型的长相,板子脸、塌鼻梁、小眼睛,眼深而凹陷。若是没见过高丽人的,或许分不清高丽人与汉人的区别,骆永明久在朝鲜,却是能分辨清楚。

他听这吏员汉话说的甚是流利,字正腔圆,半分没有高丽人的口音,有些奇怪,问道:“你莫不是高丽人么?”

“大哥好眼力,俺正是丽人。”

“你是丽人,却怎么汉儿语言说的好?”

那吏员一笑,颇为自豪,说道:“大哥你却不知,俺家里长辈有曾去过内地走商的,打小,就教过俺说汉话。自燕王西来,恢复了我中华衣冠,又在各地置办的皆有学校。俺也又曾在学堂上学过文书来。”

“噢?原来有家学,上过学堂。”骆永明暗自点头,心道:“难怪看他谈吐,颇为文雅。”问道,“在学堂里,你学过甚么书来?”

“《论语》、《孟子》,《小学》也有读过。”

骆永明心中清楚。邓舍为提倡汉话,在原高丽地区施行了种种的措施。类如:凡学会说汉话,不管务农、经商、入仕,都有优惠。务农的,减轻田赋;经商的,减少纳税;入仕的,也更容易得到提拔。

这些措施,对高丽的影响很深。对高丽人来说,他们用的本就是汉字。也有不少人原本就会说一点汉话,尤其在达官贵人中,这种现象最为常见,这本就是地位的象征。因此,学起汉话来,他们没有心理上的抵触。

再加上经济、政治上的各项优惠,各地的汉文学堂十分的兴旺。

邓舍又有规定,小孩儿学说汉话,可以免费、或者少收费;大人学,便需要交钱。像这个吏员,家中经商,有资财,就可以去汉文学堂上学。然而,多数的民间百姓却没这个余钱,但是他们又想学会汉话,以此来得到经济上的优惠、减省赋税的缴纳,又该怎么办呢?

由此,便又产生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特别在一些乡村地方。往往孩童在村塾学了汉话回来,家里的长辈又跟着孩童去学。农闲垂暮之时,四野闻听汉声。

地方上皆有定期的汉话考试,由儒学提举司统一安排,这是免费的。凡高丽人自认为学的差不多了,便可以前去应试。最低等的汉话考试,不要求认字,会说就行。过了关的,发给凭证,再到缴纳赋税时,把凭证拿出,就能享受优惠。诱之以利,人人争先。据儒学提举司的统计,距离第一期的汉话考试才过去了一年多,应试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十几万。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学说汉话分有两种大的类型,一种去学堂,一种间接学习。放在眼前来说,这吏员和码头上会说汉话的劳力便是此两种例子之典型表现。

这吏员,乃是从成人学堂中学出来的。而劳力中,那些说汉话生硬的,十有八九,便是跟着自家孩子学来的。在南高丽,这类的现象还较为少见。在朝鲜,在平壤,邓舍根基稳固,汉化已深,非常的普遍。

就优惠措施来讲,又是分有等次的。

过了低等考试的,给一个优惠措施;过了中等考试的,又给一个更优惠的措施;过了高等考试的,最为优惠。并且,这个优惠措施也不是一直都给的,有个时限。一次性,只给三年。三年之后,然后再说。

那么,就又有个问题。虽说暂时只在三年中减免赋税,积少成多,会不会影响政府的收入?也不会。为什么?

一者,不可能所有的高丽人同时都学会汉话,分开来,一批一批地学会,已经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影响。二则,高丽原有的赋税很高,重重盘剥之下,十收五六、十收七八的都是寻常可见。为得民心,本就该减免赋税。如今加上学说汉话的条件,其实一举两得。

有关优惠的种种举措,表面上的措施,骆永明知道。内在的深意,他不见得会懂。也不须赘言。

当下,骆永明称赞,说道:“听你说话音正,倒是把俺都比下去了。又读过《论语》、《孟子》,想来汉话的高等考试,你也就早就过了吧?”

那吏员却是谦虚,说道:“汉话的高等考试,俺虽早已过了。但是比起大哥,‘音正’两字实不敢当。汉、丽本为一家,我丽人既为箕子之民,托庇燕王兴王师,恢复了中华衣冠,学汉话理所当然,值不得大哥夸口。

“况且,俺虽没什么学问,也晓得这丽人语言只能用在朝鲜、南韩,好比地方之方言,去的辽东便一句话也对不得。大哥从益都来,自燕王渡海,益都也已成为我海东之土。普天之下,莫不汉儿语言。大哥您说,这汉话不学成么?不管从道理,抑或从实用来看,汉话都不得不学。不学汉话,寸步难行;不学汉话,更是无以为华夏之民。”

骆永明心道:“瞧不出一个小吏,也有这等见识。”

两人说的投机,这吏员主动前头引路,带了骆永明来到朝鲜分院办事处的所在地。他人头很熟,上下打招呼,很快,骆永明就办好了手续。分院里有现成的车、马,照顾骆永明残疾,给他了一辆马车。又征询他的意见,也没进城,与那吏员话别之后,直接往讲武学堂去了。

讲武学堂在平壤城外,距离城池不近,赶到地方,夜幕已然降临。

此时的学堂已经与初建成时大不一样了。初建成时,除了负责戍卫的驻军,几无人来。现如今,隔了大老远,骆永明就看到一片灯火辉煌。正碰上学生放了晚课,才到的学校门口,放眼看去,占地极广的校园一眼看不到边,中间人来人往,到处都是英姿勃发的军人,川流不息。

骆永明打发了马车回去,在校门口站了会儿。又是激动,又是不安。激动,为心愿得偿;不安,为害怕自己水平不够。

他抬起头,看了看门口两侧的对联,一边写的是:“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一边写的是:“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两联之上,有斗大的八个大字:“海东讲武初级学堂。”他早就听闻,此是为邓舍亲笔题写。借助火把灯笼的光芒,这八个字,越发显得雄迈豪壮。恍惚间,竟好似能通过字迹,看出一番金戈铁马、睥睨天下的气势。

学校门口,有守卫的军卒。

邓舍曾有严令,校区左近,非是军人,无有公文,禁止靠近。骆永明才刚把对联与校名看过,就有人过来问话了。他取出文华国的委任状,递给那人。那人不识字,又请了上官出来。那上官是个百户,检查无误。

不过,却还不能就此放入校内。

百户笑道:“好叫先生得知。俺们这些驻扎在校外的营头,只是负责驻守戍卫,校内的大小事宜却不归俺们管。先生从益都远来,马不停蹄,料来也早疲乏了,且先请入营内稍作休息,吃些饭食,略解饥渴。俺这就遣人去通知校内,待会儿,自会有人出来迎接先生。”

骆永明有心来军校,对军校内外的章程自然早就熟悉。

也许出于安全的考虑,也许是出于制衡的考虑,虽然军校名义上归文华国管理,校外的驻军却全是直接从行省派来的。

校内管不着校外,校外也管不着校内。彼此的长官,又都有互相监督的职责。谁有逾权之处,对方即可直接向上级行文。若事关重大,他们还有越级奏报的特权,也即是说,乃至可以直接给邓舍密报。

骆永明随那百户先来到校门旁边的屋内。

有人端来饭食。吃过不久,校内有人迎出,是个四十上下的中年人。但见他个头不甚高,穿着教员的服饰,行走间,步伐矫健、虎虎生风,进入屋里,眼睛往左右一扫,定住在骆永明脸上,面无表情,拱了拱手,道:“你可就是新来的教员,骆永明?”

“正是。”

“随俺来。”

这人不但举止利落,说话更是言简意赅,微微冲那百户颔首,权作问好,不等骆永明答话,转身就出了房间。

百户低声说道:“这一位,名叫席结,学堂里出了名的冷面神。现专责教员事。学校里的新来教员,都暂时归他管。来学堂前,他曾在赵左丞的军中担任过镇抚,也是燕王殿下的旧人。脾气如此,骆先生不要见怪。”

“燕王殿下的旧人”,言外之意,上马贼出身,有大根脚。“曾在赵左丞的军中”,是在说他与文华国的旧部不是一系。“担任过镇抚”,专门搞思想工作的。

这百户人不错,又或许是通过适才的交谈,得知了骆永明战功赫赫,故此心生敬重,看在他残疾的份上,略微提点了他两句。骆永明感谢地点了点头,道:“待来日有闲,请将军喝酒。”提起行李,快步撵上了席结。

有席结带路,通行无阻。

进入校园不远,看见路边亭子里,竖立了一块戒石。席结领了骆永明来到近前,略微停步,点了点,说道:“此块戒石,乃是王爷亲笔题写。竖立此处,特为警示学堂师生。写的是甚么?你念一遍。”

“‘国有国法,学有学规。无有规矩,不成方圆。我辈武人,国之爪牙。当以服从军纪为天职,当以复我中华为己任。尔等既入此校,即吾门生,须好自为之。若有违反,人情可悯,法难姑息!’”

尝闻军中有传言,说从讲武学堂出来的军官,即为燕王门生。骆永明又往那“尔等既入此校,即吾门生”几个字上看了看,心道:“原来典故在此。”

席结黑了脸,冷冰冰说道:“服从军纪为天职,复我中华为己任。你要记住了。这几句话不但是讲给学生听的,更也是讲给你们听的。师者,为人师表,言传不如身教。要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若有过失,你看清楚了,这最后四个字:‘法难姑息’!”

“是。”

这席结,不愧是搞思想工作出来的,先给骆永明来了个下马威。缓和了语气,又道:“文平章选择教员,甚为谨慎。你既能来此,说明你这个人还不错。你的这些伤残,可都是在战场上受的么?”

“是的。”

“我学堂中的教员,残疾的也有不少,也全都是在战场上受来的伤。‘我辈武人,国之爪牙’,正该如此!”

席结说的很平淡,也不知是在称赞,还是在讲一件理所应当的事,略略顿了下,转开话题,说道:“虽然如此,你才来学堂,没有经验,还不能立即给你正职。学堂里也有专门培训教员的地方。

“等到明日,俺就会安排你去入听。学期两个月。有考核。优胜劣汰。若你考核可以过关,会再给你安排老资格的教员,你跟着去旁听几节课。再能过关。是试讲。讲的如果还行,才能给你正职。流程就是这样,你明白了么?”

分为三步:首先,学习教材;其次,学习讲课的技巧。再次,进行试讲。若是都能优秀过关,才算正式成为学堂里的一个教员。

“明白了。”

“在你得正职之前,全归俺管。丑话说在前边,在此期间,若你不能遵守军纪,或在日常规范等等方面上犯有过失,纵你三关皆过,却也是不能转授正职的。俺一句话,就能开革你出校。可记住了么?”

“记住了。”

席结声色俱厉,将规矩与骆永明讲的清楚,再度语调转和,说道:“当然了,如果你三关全过,在军纪、校规方面又无过失,得转授正职以后,燕王殿下最是尊师重教,给你们的俸禄也是不差。

“教员之分等,一如军中之分级。初转正职,按百户俸禄。考满若能得优异,即时升迁,按副千户俸禄。以此类推,目前之规定,最高可到元帅俸禄。出了校园,也可与同级军官平起平坐。尔其勉之!”

元帅俸禄,就等同张歹儿的地位了。待遇确实很好。

戒石附近,有不少的学生经过。两人成排,三人成列。见到教员,都是恭敬地行以军礼。骆永明注意到,席结的周围就好像气氛格外与众不同,凡从此路过的学生、甚而教员,无不皆神色一变,行礼时尤为拘谨三分。

他心中想道:“‘冷面神’三字评语,果然贴切。”

第二天,由席结主导,在校园礼堂之中,为骆永明举行了宣誓典礼。这也是学堂的规矩。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员,头次来到学堂的,必须走这个仪式。以示庄重、同时阐明学堂的办学宗旨。待教员转授正职、又或者学生毕业之时,同样的仪式还要再来一次,只不过誓词有所不同。

礼堂很大,没有别人。

只有席结与骆永明两个,站在台上,身形显得有些孤单。但是誓词慷慨有力,他两人的声音也极是宏亮。一个说一句,另一个跟一句,前后相继,此伏彼起,传入堂外,混入新春的气息之中,混入广阔的校区之内,混入成百上千英姿勃勃的学生群中,别有一番难以喻明的感觉。

“自永平之起,我海东之军,日以驱除鞑虏、救我生民为誓。燕王壮哉!燕王也仁。若无燕王,便无我军。若无燕王,亦无我校。今我入校,何以为报?复我中华,耀我祖先。舍我此身,翼护我民。尧舜之疆,炎黄贵胄。不忘前贤,永以为记。”骆永明紧握拳头,心神激荡。

自此之后,待三关过,他便可成为学堂正职一教员。虽不能再上战场杀敌,就好比开花结子,教出的学生,却能把他的心愿带去全国各地。有学堂存在的一日,海东的精神、燕王的精神便能贯彻军中。

“复我中华,耀我祖先!”

鼓声响起,号角鸣放。学堂里又是开始了崭新的一年,又是开始了崭新的一天。

——

1,高丽人学说汉话。

骆永明和吏员的对话,借用了《老乞大》中的几句。

《老乞大》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专供高丽人学汉语的课本。高丽人对学说话,确实没什么心理障碍。《老乞大》中有几句对话是这些写的:

“‘你是高丽人,学他汉儿文书怎麽?’

“‘你说的也是,各自人都有主见。’

“‘你有甚麽主见?你说我听着。’

“‘如今朝廷(元朝)一统天下,世间用着的是汉儿言语。我这高丽言语,只是高丽地面里行的。过的义州汉儿地面来,都是汉儿言语。有人问着,一句话也说不得时,别人将咱们做甚麽人看?’”

——究其话里意思,似乎分明只是把高丽话当作了一种地方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