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争大唐

第三百零三章京师里的躁动(一)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大体上就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一景,啥时候都一个样,这不,尽管塞外边关打得热火朝天,可对于京师里的人来说,连半点紧张感都欠奉,该干啥还干啥,歌照听、舞照欣赏,马球也照旧玩得不亦悦乎,顶多就是酒饱饭足之后,拿塞外风云来当当谈资,甚或打个赌啥的,没多少人会真儿个地将此事挂在心上,当然了,朝议间谈上不痛不痒的几句还是会有的,左右塞外的战事尽管不靠兵部、户部的支持,可好歹也属国战,败了的话,终归是有损国体的,朝臣们表示一下关心的姿态还是要做的,只不过私心里巴望李贞输得一干二净的人远比希望李贞大胜的人要多上了不老少,只可惜这些人注定是要失望了的。

贞观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酉时三刻,已到了夕阳西沉之时,落日的余晖将小半边天空染成了红色的一片,晚霞绚烂得如火如荼,满长安城里淼淼的炊烟冉冉地升起,又随着微风飘荡开去,缥缈间宛若天地相连成一片似的,因着晚膳时辰将至,大街小巷行人稀少,纵或有之,也都是急着归家之人,原本熙熙攘攘的长安城此时显得格外的空旷,至于城门口更是冷冷清清,除了几个守门兵丁之外,连个行人都没有,即便是那几个兵丁也只是无聊地打着哈欠,等候着城门落匙时分的到来,彼此间便是连交谈的兴趣都没了,然则,一骑飞骑从远处疾驰而来之时,无所事事的门丁们全都被惊动了,个个升长了脖子,踮起了脚尖,面露紧张之色地望着烟尘滚滚中冲刺而来的人马,无他,只因来骑的服饰表露出了来者的身份——八百里加急军报。

来骑冲得极猛,转瞬间便到了城门口,旋即高呼了起来:“捷报,捷报,安西大捷,灭三国,生擒无数。”驿卒边吼着边纵马冲进了城中,沿着西大街一路狂呼着向兵部所在地纵马飞奔而去,激昂的声音在长安城里荡漾了开来,惹得无数的市民从门中、窗前探出了头来,聍听来自塞外的好消息。

“越王爷了不得,是这个。”门丁甲猛地一翘大拇指,满脸子景仰地赞了一句。

“你这不是废话吗?没瞅见越王爷是谁的弟子,那可是咱大唐李军神和秦二爷俩人的高足,能不厉害么?”门丁乙哂然一笑地说道。

“那是,那是,我跟你们说啊,嘿嘿,传闻咱大唐这位越王殿下可是暨雷而生的将星,满大唐独一份的,那是星宿下凡,岂是凡人可比的。”门丁丙凑了过来,一副神秘兮兮状地低声说道:“啧啧,咱要是能跟着越王爷一道混,那别提多爽气了,要我说啊,这些个王爷统统加起来也抵不上越王爷一根小拇指的。”

“切,就你那狗模狗样的,哪能入得了越王爷的法眼,死一边做梦去吧。”门丁甲推了门丁丙一把,不屑地说了一句。

“就是,就是,呵呵,咱大唐有了越王爷,那江山可就稳固得很了,若是越王爷能回京可就好了。”门丁乙一副神往的样子,把咂着嘴地插了一句。

“哎,哎,哎,你们几个,活得不耐烦了吗?朝廷之事也是你们能乱议的么?还不赶紧站好。”一名伍长服饰的小军官见一起子门丁越说越离谱,忙站了出来,打断了门丁们的瞎议论。

“头,您就别吓我等了,咱大头兵一个,也就是瞎扯罢了,当不得真,呵呵,您老别介意啊。”一见顶头上司发了话,门丁甲赶忙讨好地凑了过去,媚笑着道:“头儿,照您看,越王爷这回又立了大功,这奖赏想必少不得了罢?”

伍长本不想多说,可一见众门丁全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顿时有了种受人瞩目的成就感,左右看了看,见没旁的人,这才压低了声音道:“奖赏未必会有,祸事只怕少不得喽,唉,越王爷干得好,别人能乐意不?等着瞧罢,这京师啊,又有好戏看喽。”

“啊,不会吧,这么大的功还不赏,那谁还肯打仗哦,没天理。”门丁乙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道。

伍长冷笑了一声道:“切,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叫朝局,朝局懂吗?跟你这号目不识丁的家伙说了也是白说,得,得,得,都他娘的管好自己的嘴,别没事找死,回头挨了军棍别怪哥哥没提醒尔等,站岗去。”

军棍显然是没人想挨的,见自家顶头上司将话都已说到这个份上了,自是谁也不敢再多瞎扯,各自归位,百无聊赖地接着打起了哈欠来……

戌时正牌,天已彻底黑了下来,算是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分,满城的灯火渐渐地亮成了璀璨的一片,饭后的人们开始了夏日里最美好的生活,夜市、歌楼酒肆热闹非凡,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比起白日来反倒更熙攘上几分,日落时分传来的塞外捷报毫无例外地成了人们最新的谈资,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听到激动人心的议论之声,越王李贞之赫赫威名无疑成了舆论的中心,简直可谓无处不在,从官场到民间莫不如是,然则,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越王府的宁静,无论是府中还是门前全都静悄悄地,只有几名门房在随风轻摇的灯笼下默默地站着岗,与往日并无丝毫的不同之处,甚至连一辆马车驶入王府门前的小巷子时所发出的清脆马蹄声也不曾打破越王府的宁静。

马车算不上豪华,也算不得宽敞,仅仅是辆二马所拉之车罢了,在京师这等繁华之地,似这等马车可就多了去了,没有丝毫的出奇之处,也无法从马车上看出车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唯一尚算说得过去的就是此马车走得很稳当,一旦停将下来,不前不后,正好处在倒夏门的台阶前。门帘掀动间,一名身材中等的清逸中年汉子从马车中走了出来,赫然正是当朝吏部侍郎李千赫。

京师官宦云集,高官显贵比比皆是,然则,不管怎么算,李千赫绝对排得上是京师的一号人物,然则,越王府门前的门房们却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热情,没有多余的寒暄,甚至没有客套,只是其中一名门房迎上了前去,低声说了一句:“李侍郎,先生在内书房候着,您里面请。”

这句话很普通,普通到了平淡的地步,然则听在李千赫的耳中却宛若惊雷一般,令其情不自禁地哆嗦了一下,原本平静的脸上都露出了一丝激动的红晕,眼中竟隐隐然有波光在闪动,只不过李千赫毕竟不是常人,很快就稳住了心神,淡然地点了点头,微微一笑,也不说话,只是摆了个请的手势,一拂宽大的袖子,跟在门房的身后施施然地行入了越王府的大门之中。

激动?不,是非常的激动!尽管李千赫面色平静,可走路时的轻快却将其心中的激动之意表露无疑,这也怪不得他如此着相,三年了,前后有三年了,自打进入越王府为长史以来,已是三年过去了,到了今日总算是能走进内书房了,这可是件了不得的事情,至少对于目下的李千赫来说是如此,别说以往,哪怕当初他还当着越王府长史之时都没有走进内书房的资格,然而,就在此时,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了,李千赫又如何能不激动——能走进内书房不单是种地位的确认,更是一种信任的象征,这意味着一件事,一件对于李千赫来说万分重要之事——从今日起,他李千赫就是越王府一系的最核心高层之一,对于李千赫这等有着远大抱负的人来说,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他将会有施展胸中抱负的广阔空间,试问他又怎能不激动万分?

琴声优雅地响着,一曲《高山流水》如空谷幽泉般在越王府的后院中轻轻地荡漾着,柔和的曲调中满是淡薄而高雅之意,令人听着便有种出尘的感觉,饶是李千赫此际心情激荡,被琴音这么一洗涤,却也宛若有种绚烂的春日里流连于青山绿水间的惬意之情在心间缓缓流淌而过,原本急剧跳动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

李千赫并没有急着走进书房,而是静静地站在房门外,直到琴曲的尾音在空中弥散之后,这才深深吸了口气,淡然地一笑,缓步走进了房中,入眼即是纳隆温和的微笑。

“纳先生好雅兴,只差红袖添香矣。”李千赫官居吏部侍郎,乃是堂堂正正的正四品上之朝廷大员,从官衔上来说,比起纳隆身上挂着的从四品下之亲王府司马要整整高出了三级,然则,李千赫却深知纳隆在越王李贞心目中的地位,丝毫也不敢拿架子,笑呵呵地率先拱手为礼道。

“延廷兄说笑了,某这是乱弹琴罢了,实登不得大雅之堂,让仁兄见笑了。”纳隆笑着起了身,迎上前一步,拱着手还了个礼,而后一拂袖子,道了声:“请。”将李千赫让入了书房,分宾主坐下,几名书童奉上了新沏好的香茶,各自退了出去,书房内仅留下纳隆与李千赫二人相对而坐。

纳隆端起茶碗,对着李千赫示意了一下,就着茶碗吹了口气,浅饮了一小口,这才面色平淡地开口道:“西域大胜之事延廷兄都听说了罢?”

李千赫早在来越王府之前便已猜出了纳隆延请之意,此时听得纳隆问起了此事,倒也没故作矜持,同样饮了口茶,笑着道:“今日捷报到京,某已得知约略之消息,以殿下之大才,能有此大胜实属寻常耳,若是殿下不胜反倒是件怪事了。”话说到这儿,顿了一下,这才接着道:“大胜固然可喜,拓地千里亦是不世之奇功,然则京师朝局恐就此乱矣,须防小人趁机作祟才是。”

“嗯。”纳隆对于即将面临的局势自然是了若指掌的,也清楚李千赫是个精明人,对于其能看透其中的关窍,并未有丝毫的惊奇之意,轻轻地点了下头道:“殿下在前方拼命,后头就得由我等看家护院了,延廷兄对局势有何判断,还请直言方好。”

谈到了正事,李千赫的脸色立时严肃了起来,他可不敢在这等大事上随便妄言的,沉思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凝重地开口道:“眼下朝局看似平稳,实则暗潮汹涌,从大局上看,太子就东宫之位已有数月,在萧中书、长孙司徒二位的协助下,连上了三道折子,分别为《劝农桑》、《励学子》及《律疏》,此三折颇得圣意,也属有可取之处,然则此三文却并非出自其手,前两者是萧中书之手笔,后者则是长孙司徒之文风,明面上看,太子能得萧、长孙两位名宿之厚爱,该能稳坐东宫之位,实则不然,萧与长孙素来不和,此番虽为太子一事勉强站在了一起,久后必生矛盾,若是某意料得不差的话,该是长孙胜而萧败之局面,此间或许有能着手处;其次,吴、魏双王的人马这些日子以来走得很近,彼此间每每在朝议上联手,对东宫多有制遏之处,且二王都在封地内励精图治,很是做了些收拢民心之政绩,朝野间名声渐起,其势不可小视,然则,二王虽薄有贤名,却远不及越王殿下之威望,其心必不甘矣,前番之事便是明鉴,此次殿下大捷,恐其二人会暗中兴风作浪,若是东宫那头再多参上一手,纵然无法抹去殿下之大功,却也有生变之可能,非小心恐不能应付。”

李千赫这番分析算得上中规中矩,虽不中,却也差不太远了,执掌“旭日”大权的纳隆自是心中有数,然则,此番请李千赫来此,却不是为了听其分析朝局的,是故,李千赫话音一落,纳隆便笑着点了点头道:“善,延廷兄能有此悟,足见胸有锦绣,殿下言兄台乃能托大事者,信矣!”

饶是李千赫久历宦海,可乍一听李贞对自己的评价如此之高,也不仅怦然心动,险些喘不过气来,涨红着脸道:“纳先生过誉了,某这只是书生之见耳,贻笑方家了,惭愧,惭愧,不知殿下对朝局可有甚安排,需某出力处,先生但请吩咐便是。”

对于李千赫的表态,纳隆自是理会得了,点了点头道:“殿下已知京中恐有变局,传来了两个字,一者为‘稳’,二者为‘间’,能否行之,尚需延廷兄多方努力。”

“哦?”李千赫面色一凛,旋即陷入了沉思之中——别看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意思在内,真要想办到,绝非易事,其间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在,一个不小心,如今的大好局面只怕就得为他人做嫁衣裳了。

“六州三十县,一百三十万人口,此非儿戏也,若是有人从此间下手,怕是不好防矣。”李千赫皱着眉头想了好久,这才迟疑地开口说道。

按大唐体制,亲王可出任大都督之职位,然则却是个虚衔而已,并不能真儿个地掌控一方,实际上,身为亲王者,最多只能封得一个上州之刺史罢了,而一个上州最多也就是一州五县之地,人口不过四万余户,绝不超过七万户人家,按一家四口计算,最多也就是三十万不到的人口罢了,可李贞这个亲王却是名副其实的安西大都护府都督,其所辖之地先不说人口了,若是以地盘而论,相当于二十个上州还不止,再者,以目下李贞对安西的绝对掌控程度来说,称为独立小王国怕也不为过了,似这等隐隐有独立于朝廷之趋势的偌大势力,别说朝臣们会议论纷纷,只怕一代大帝李世民心中都有可能犯叨咕的,偏生李贞不但勇武善战,还是大唐第一富翁,这些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也着实令人触目惊心的。

纳隆并未否定李千赫之言,只是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实是令人烦恼,三人成虎,古人诚不我欺也,也就殿下此等人杰方敢行此非常之事!”纳隆感慨了一番之后,这才压低了声音道:“此事重大,万不容有失,舆论之事某自有谋划,延廷兄无须多虑,然则朝议之举尚需仁兄多加费心,当如此……,仁兄可有疑问否?”

听完了纳隆的话,李千赫脸色变了变,却没敢立马应承下来,皱着眉头,细细地思索了一番之后,这才表了态道:“也罢,既是殿下所命,某豁出去做了便是,时候不早了,后日便是早朝时辰,某尚需筹划一、二,告辞了。”

“珍重。”见李千赫要走,纳隆也没出言挽留,起了身,将李千赫送到了后院的门口,这才脚步略显得沉重地回到了书房之中,心思重重地立在了窗台前,默默地凝视着天上的明月,良久之后,长叹了口气,走到书桌后坐了下来,拿起笔,速书了起来……

——

强烈推荐好友勇敢之强书《颠覆传说》,书号:39171,喜欢玄幻的书友不妨前去捧捧场,兄弟在此谢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