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大盗
字体:16+-

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明新生

一个月的时间,京城反腐行动早已完毕,总共收获了超过六千万两的巨额不明财产,大批获罪的官员、皇亲、贵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随后扩大到全国范围内的反腐行动,更是收获了超过十亿两白银价值的巨额不明财产。这里面白银只是一部分,一小部分是黄金,大部分是土地、房屋、厂矿之类。超过十亿两白银的价值,可想而知,这个时代的官员、皇亲、贵族贪污腐败起来有多么的恐怖了。

当然,有了官就有了商人。在反腐行动之中,无数的巨商落马,这些马无夜草不肥的家伙,可谓把官商勾结的勾当做到了一个极致。

这里面,不得不提一下晋商集团。

晋商的发家路不是血泪史,而是汉奸史!两万万汉人的血泪史!假如没有晋商做汉奸出卖战略物资,姬庆那个时空满清未必有能力进关,即便明亡,换个汉人朝廷,想必也不会防备汉人像防贼一样。满清几百年,科技、文化、经济跟明末比一点进步都没有。

崇祯初年,小冰河时期带来灾荒已经让东北的民生彻底崩溃了,后金统治区虽然只有七十万人口,但百姓易子而食,米价曾高达八十两一石,布也要二十两一匹。历史上依附后金政权的晋商提供了皇太极全部的火药、八成的粮食和超过六成的金属。

通过晋商,后金才可能把劫掠来的财物、古董和金银购变成粮食,来养活被掳掠来的几百万人口。辽东的米价最终降到了一两四石,人口增加了数倍,粮价却压到了最峰时的几百分之一。晋商八大家在崇祯十五年就窖藏了上千万的银两,还因为这些功绩得到了清朝御赐的皇商地位,造就了此后山西富甲天下二百七十余年的传奇。

据《清实录》载,天命三年(1618),时有山东、山西、河东、河西、苏杭等处在抚顺贸易者16人,努尔哈赤“皆厚给资费,书七大恨之言,付之遣还”。山西商人在关内外的贸易活动,对后金政权在物资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后金政权对于山西商人也给予礼遇和重视。山西商人对清统治者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起到了配合作用。

后金崇德三年(1637),皇太极曾命满族贵族带领100名内地汉族商贾,携带货物到归化城贸易。清兵入关,军费支出猛增,财政十分困难,对此,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曾建言:“山东乃粮运之道,山西乃商贾之途,急宜招抚,若二省兵民归我版图,则财赋有出,国用不匮矣。”因此,后金政权对山西商人多采用招抚政策。

顺治初年,清政府将山西旅蒙富商范永斗召为内务府皇商,入内务府,赐产张家口,受朝廷委托,往来关内外,岁输皮币内府。清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及历朝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大都得到过山西商人的财力资助。

康熙中叶,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封建主骚乱期间,曾组织一部分汉族商人进行随军贸易。他们跟随清军,深入到蒙古草原各地,贩运军粮、军马等军需品,同时与蒙人做生意。这些“旅蒙商”绝大多数是清廷命名为“皇商”的山西商人,还有一部分是直隶(河北)等地的汉族商贾。他们为清军的军事行动保证了后勤之需。当然,清政府也给予了这些商人独占其利的经商特权,使他们大获其利。清政府与商人这种非常形式的结托关系,自然对清政府的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有着相当影响。

不仅如此,在满清文件中,晋商为后金提供的京畿情报,细致到每个关口的守将的姓名、士兵的数量和装备的细条,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军情塘报。

商人做到如此程度,国家都卖了,可算是到了一个极致,无耻到了极点。

当然,晋商集团卖国的活动可不是他们自己就能够做到的,为此,自然拉拢了不少文官势力、武将集团、皇亲贵族团体。这些官员贵胄,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进去,但是他们的行为其实与卖国没什么区别了,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良心,早就没了。

对于晋商集团,处置非常的严厉。崇祯以前就知道有这么个卖国的晋商集团,不过当时他动不了就是了。现在有了姬庆的帮助,晋商集团自然成为了崇祯的刀下鬼。抄家灭族,这都是轻的。

对此,姬庆没有过问,子体文武大臣也没有从轻发落的建议,实在是因为晋商集团太不是东西了,所作所为天地难容。

又是反腐、又是清算、又是打破大明祖制的各项新制度,反对的声音自然很多。不过,曾经孤家寡人的崇祯,曾经面临亡国的崇祯,现在有了姬庆助力的崇祯,哪里会在乎这些。大刀阔斧,宣传做到的情况下,那些还为了一己之私起来反对的所谓文臣势力,只会被推平,扫掉。

文官集团赖以成长的根基,科举制度,也被崇祯废除了。未来的国家,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官员选拔制度,人才的培养,不再是原来的私塾,而是不久后会建立的全新教育体系下的各大中小学校。

可以说,至此,崇祯彻底的战胜了文官集团,了了他多年的心愿。这从他与姬庆联系之时,说到那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大臣所露出的笑容,就能看的出来他有多么的得意。

而现在崇祯手下的仙官、神将,则令崇祯极为的满意。虽然对于崇祯不会跪拜、施礼什么的,但是在治理国家方面、处理问题上,崇祯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帮手,可以说个个都比以前那些所谓的名臣强的多得多。

崇祯也不得不感叹,不愧是仙人啊。在他眼中,只有仙人才能做到这些。

清除了腐败,战胜了文官集团,扫平了武官集团,海内不说完全生平,但是已经变了样子,处处洋溢着生机。

大明内部不稳,其实主要还是最底层的百姓们温饱无法保证,能够吃饱了喝足了,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哪里会起来反抗、走入匪途。

姬庆从他那个时空带了不少优质粮食种子过来,之前在抗日时空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到了大明这里,同样要如此,他要让大明的农民们种上高产作物,免受饥饿。

改良的玉米、水稻、小麦,就是三大主打的作物,再配上生态农业科技,未来将会为大明提供足够的粮食,满足大明人民所需。至少,现有的耕地,满足十亿人的所需是没问题的。

当然,农业技术革新之前,土地必须进行再分配。这些措施都是照着抗日时空那里搬来的,虽然各大地主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满,但是在国家机器下,一切都形成不了阻碍。

至此,大明近两亿的农民们都获得了足够的土地,开始了新生活,美好的未来。

农民人口近两亿?!是不是说错了?!

没错!

姬庆那个时空的资料得到的信息,这个时期有大概两亿人口。

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5,165.5459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明熹宗实录卷4)。以上人口数字,当然是不完整。因为人口被大量隐瞒。通常认为,明代人口,实际上仅是官方所掌握的赋税人口。

很多人口学者(包括海外学者)认为,明代实际人口,大约在1亿到2亿(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和葛剑雄、曹树基:《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尤其是人口学权威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发展史》强调:“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应有1.97亿人。万历二十八年以后,总人口还可能有缓慢的增长,所以明代的人口峰值已接近二亿了。”

而有些乐观的西方学者,则估计在1600年左右,明代人口为2.3亿人,甚至还有峰值2.9亿的估计,但明显偏高了。综合来说,认定明末人口在2亿左右,已经成了人口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与明代人口相比,在官方统计上,满清最初的全国人口统计,为1,063.3326人(比明光宗泰昌元年减少了4000多万),时间为清世祖顺治八年(清实录世祖卷61)。

而在满清控制全国后的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关后第48年),全国人口也只有1,943.2753人。仅相当于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

诚如很多学者所指出的,清初人口,在雍正朝前,同样存在严重的缺漏现象。学者们对1650年前后的中国人口,同样做出了估测,但数值差异很大,在4000万-1亿左右。

其中,1亿这个最高数字,是何柄棣根据他对1650-1700年的人口增长率估计数字平均推算的。从满清对人口统计和赋税制度加以变化后的全面人口统计看,何柄棣的估计明显偏高,而且他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在1650-1670年之间,大陆上的残酷战乱和满清的屠杀,并未停息,换句话说,这个时期的人口增加率,不可能是1650-1700年的平均水平,而应该是大大低于这个水平。

由上述情况分析,在1660年左右(满清基本控制大陆),中国人口的最高数值,不可能高于5000-8000万人。与明末公认人口相比,减少约1亿2000万到1亿5千万以上。如果考虑到新增人口,则损失总数更是巨大。

其中固然有大量死于灾荒的人口,但由于满清控制全国,所以因为外迁减少的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考虑了上述因素的情况下,推定有几千万甚至超过1亿人口,遭到了满清的屠杀,是有充分依据的。甚至可以说是极端保守的。

姬庆来到这里,发射了卫星之后,也确定了这一数字。至少在满清入关之前,大明还有着两亿多的人口。

而姬庆那个时空满清控制全国后,人口少了那么多,战乱是一方面,满清的屠杀就是最主要的因素了。连张献忠都被挂上了屠夫的恶名,来分薄减丁的罪恶,可想而知满清到底杀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