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黎明
字体:16+-

章98 弃之若浮烟-4

黎明之后,辽军水师没有大举攻打,待到午后时候,江面上显得平静,邓素方才自汉阳码头渡江,向赵杞禀报宣旨犒军的情形。

昨日赵杞也闻得江上炮声传来,整日整夜坐卧不宁,如今听了邓素回禀后,不禁忧道:“匈奴乃骑射之族,如今又得水师之力,来势汹汹,亡我大宋之心不死。要保全宗庙社稷,何其难哉!”

邓素听出陛下有畏怯之意,暗暗懊悔如实禀报了辽国的兵势。他沉吟了片刻,哀叹道:“北虏兵势强横,偏偏不可以理谕。汴梁沦陷后,宗室数百,皇亲国戚,圈禁如奴隶一般。听说原来耶律大石还听人秦桧等人朝夕还供给衣食,但底下的看守将领肆意刁难,每进精面及肉食数斗,宗室们才得糙糠米数升,否则便不得食。这还是宗室,同时被掳的官员,男子需牧羊为生,命妇贵女,尚须纺线。唉——”

赵杞听了,居然垂泪道,“这帝位,朕乃不得已而受之。倘若兄长没被北虏所擒,或是由旁的贤明兄弟,朕是宁可做个太平王爷,也不愿做这个皇帝。”他来回走了数步,苦恼迟疑,“倘若鄂州不保,朕又退到何处去呢?北虏大将耶律毕节占着江宁杭州两府,东南诸路,蔡太师等还生死未卜。广南那边的气候极热,北虏不耐酷暑,想必不能战了。待广南路立稳脚跟后,再徐图恢复,邓卿,你看如何?是否要和陈东等人商量商量,先未雨绸缪一番?”

“陛下勿忧,”邓素安慰道:“蒙陛下恩准,不计前嫌,鄂州依附,城内外联兵不下二十余万。而北虏远道而来,大军中有契丹、女真、汉军,诸族混杂,女真更和辽朝有血海深仇,臣以为只要鄂州城守得住,辽军必不可持久,迟则生变。而且,夏国在函谷关西厉兵秣马已久,断然不会放过这个染指中原的机会。再者,江南多水泽,不比河北河南一马平川,利于北虏劲马横冲。臣昨日观之,诸军奋力杀敌,与北虏未尝没有一战之力。”

“是么?”赵杞有些神不守舍,喃喃疑道。

“正是。”邓素打起精神,勉励道,“臣两次宣旨,亲眼所见,仅以东南行营而论,赵行德接掌之后,旦夕之间,已经焕然一新。都部署赵行德年当壮盛,锐气犹胜于刘延庆,昨日对臣言,誓与辽贼死战到底,绝不过江。江北诸军,暮气尽除,竞相激励,以杀敌报国为念。”邓素说着说着,心生感慨,暗暗想到:“元直性刚,若有他辅佐陛下,恐怕更胜于我。”他耳畔不禁响起昨夜之语。“......咸称为智者贤臣者,平常修身养性,遇事明哲保身。议论头头是道,言必称尧舜,动辄为万全之计。退营私家,则虑远近祸福。如此,则少称乡闾,长闻邦国,天下竟以为尚,朝廷以为老成练达。然则,一国之中皆是如此智者,没有个愿意做舍身取义,螳臂挡车,以卵击石的愚顽之徒,则举国之人行事瞻前顾后。人人皆是贤人,而举国之道义不能存矣。北虏讥笑我大宋人怯弱,皆是由此。北虏侵我中原,掠我子女财帛,则赵某愿做一愚顽匹夫,强弱不计,胜负不虑,成败不论,宁愿碎为齑粉,亦当绝无反顾,奋身向前,至死方休。......”

赵杞听着听着,脸色却有些复杂,沉默了半晌,忽然问道:“营中将士领到赏钱后,是叩谢君恩呢?还是念着赵行德之情?”

邓素当即答道:“将士们都欢喜非常,大多三呼陛下万岁。御赐银钱与旁的犒赏不同。”

他心头升起一丝不祥之感,有些忐忑地看着赵杞。

果然,赵杞叹了口气,缓缓道:“赵行德允文允武,清廉无私,得士心,得民心,又得军心。当初揭帖案时,还有罪证说他冒认宗室。”他咳了一声道,“当然,这冒认之事,宗正寺自有谱牒为证,朕是不信以他之才会做出如此不智之事的。可是,”赵杞咳嗽了一声,“祖宗家法,文武殊途,并非虚设。惟能保全诸将,歌儿舞女,颐养天年。邓爱卿,你和赵行德在太学便相识一场,这两天朝夕相处,觉得此人如何?”

当天子点将由赵行德接掌东南行营时,他记得邓素虽然没反对,但也没有一力赞同。联系到邓素与赵行德乃太学同窗,又同为昔日理社同道这层背景。邓素这态度就有些暧昧了。赵杞长于深宫之中,既要与诸皇子争夺父皇的宠信,又要积累人望,对人情洞察也算是透彻,当时便察觉了这一点。对如何制衡群臣,当初父皇对赵杞就有不少免提耳命。联想到邓素与陈东等人的道义之别,赵杞反而放了心,只要有缝隙就好办了。当他对赵行德生出疑虑时,便询问邓素的意见。

阳光照进屋内,斑驳的阴影落在赵杞的脸上,他的目光十分复杂,似乎带着无数的疑虑,又带着极大的期望。邓素沉默了片刻,低声道:“赵行德是个忠厚刚直之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陛下将东南行营兵权委诸于他,实在是慧眼识珠。以臣之浅见,若为保全之计,待北虏稍却,局势巩固后,朝廷必要收诸大将之兵权,将如今行营大军尽皆编为御前禁军,到那时候,视赵行德之功,或委以三公、环卫大将军之衔,或嘉其道德文章,令权知太学或是礼部之任,或者......”

邓素洞悉圣意,说来说去,都是鸟尽弓藏,收赵行德兵权之意,也是陛下心中的倾向。若是从前太学时,诸生必然要斥之为“柔媚”“逢迎”,然而在朝中久了,揣测圣意,反而成了第一重要的事情。宰执重臣不但不以为耻,而且深藏不露,若不是得意门生,绝不愿轻易传授此中门道。若有后辈不以为然,诸大臣反而笑他幼稚了。

赵杞听后点了点头,脸色稍霁,反而微笑道:“邓卿是谋国之论。不过,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赵行德既然文武兼资,又有拳拳报国之意,朕当虚怀若谷,只要他不生异心,以忠直之道侍奉朝廷,朕自然要善加重用。”他脸色微沉,“听说赵行德在军中开讲筵,有教无类,向军卒传忠义之道,这就比那些只知施恩收买人心,使愚昧军卒报效私门的将领要好得太多了。”

“陛下说的是。国有明君,方有忠臣。赵行德退隐十年,如能辅佐陛下,”邓素含笑点头道,“全君臣之义,也是一时佳话。”

............

大江中流,一艘小船靠上了高大坚固的炮船上,缆绳垂下藤篮,一个军官坐在篮子里上了船,他被带到一个独腿的将军面前,不敢答话,敬畏地低下头,只偷眼打量着旁边那些神色不善的军卒。军官觉得,这神秘炮船上的军兵虽然穿着中原衣冠,但面相神态和中原人格格不同,反而更像是契丹人、女真人、甚至与西南蛮夷,举手投足丝毫没有温良恭谦让,反而带着一股蛮气。

“要我们配合攻打上游的辽军?”童云杰不耐烦地摆手道,“你不够资格。”

“在下奉丞相府之命。”军官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问道,“若小人不够资格,哪位大人才有资格?”

“进兵之事,”童云杰居高临下看着他,吐出一句:“你们去和赵大人商量。”他转头看了看汉阳城,肯定道,“若是赵大人首肯,咱们再接着谈。”一挥手道:“送客!”两个汉军水手一左一右夹上来,将鄂州的信使挤在中间,送下船去。从头到尾,只让这信使说了一句话。

昨日一场恶战,辽军全力攻打,也没有突破横江铁索。因此,枢密使曹迪认为辽人水师虽然凶横,但与岸上兵马相比,仍是辽军的软肋。因此,曹迪提议在江上主动进攻,只要打败辽军的水师,岸上的辽军也将不战自退。因此,曹迪致函给鄂州的陈东,要求两家合兵进攻。而汉军以区区三艘炮船,外加两艘商船改成的战船,硬是将襄阳.水师挡在鄂州的西面城墙之外。一天前和辽军水师的炮战,这三艘炮船火力之猛,也叫襄阳.水师大开眼界。曹迪在制定进击之策时,自然将汉军这三条炮船算了进去,而且作为中坚力量来使用。陈东接到曹迪的书信后,对这个转守为攻的计划大感兴趣,因此专程派人来和汉军将领商议此事。

“童四哥,怎么汉阳赵大人能代表咱们和他们谈?”底下有人疑惑道。赵行德在东南屡挫辽军,可这些汉军眼中,却未必有足够的分量来代表汉军。更有人笑着打岔道:“难不成童四哥看不惯鄂州那些书生,故意把这个姓赵的挑出来打发他们。哈哈,若是他们就此怨上那姓赵的,可就怪不得我们了。”汉军中虽然多有粗鲁不文之辈,可山寨中都不是什么良善,勾心斗角多了,诸人嘻嘻哈哈,也多往险恶的路子想。

“呸!呸!”童云杰吐了一口唾沫在江水里,骂咧咧道,“小心说话,元帅怪罪下来,一个个拔了你们的舌头。”